動物到底會不會唱歌? 生物學家經過長期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了肯定的結論。一些動物發(fā)出的聲音不僅能使人產生愉快感,而且它們也使用和人類一樣的音樂語言來創(chuàng)作音樂。
鳥類歌手
以鳥類為例,其高超的音樂天賦令人嘆為觀止。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沼澤鶴鷂”遇到高興時會引吭高歌,最多的時候可以唱出120個主旋律。更為奇特的是,它們還能按照人類音樂家所使用的“呼出—應答”方式將旋律加以巧妙的銜接,把它稱之為肖邦《革命》練習曲開篇的鳥語版,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
赫米特畫眉才華橫溢,被譽為著名的鳥類歌唱家。它的拿手戲是可以將八度音樂劃分成5個音符的音樂。這是一種非常悅耳的音樂,許多搖滾樂還是以五音樂律為基礎的。
鸚鵡是絕頂聰明的鳥類之一。這種鳥不但會學人講話,而且還能唱歌,用它那動聽的歌喉給人以美的享受。英格蘭的東北部就有這樣一只與眾不同的鸚鵡,名叫“斯皮凱”。它是在一棵樹上被發(fā)現(xiàn)的,由當?shù)貏游锉Wo組織的成員伊萊恩暫時負責喂養(yǎng)。有趣的是,每當拂曉來臨,伊萊恩會在“斯皮凱”的歌聲中醒過來。原來,這只天才鸚鵡每天凌晨4點,便會“高唱”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據(jù)說,本地的一些音樂愛好者紛紛早起,在伊萊恩的家門口等候,以便一飽耳福。
英國西南部佩因頓城的一家寵物商店里,有一只8歲的非洲雌性鸚鵡“波利”,是歌劇的忠實發(fā)燒友,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它總喜歡用口哨的方式吹著普西尼的詠嘆調,而且還特別愛扯著嗓門。據(jù)以前飼養(yǎng)過“波利”的蓋伊先生介紹,他過去常給“波利”播放各種古典樂曲。
一些鳥類在使用樂器方面也毫不遜色,澳大利亞北部的葵花鸚鵡就技高一籌,能夠將小樹枝做成鼓槌,然后利用它們來敲打空心的樹干,然后在求偶的時候大肆炫耀。
大象樂隊
不久前,在美國音樂公告牌公布的前100名排行榜中,有一張與眾不同的音樂大碟名列87名。它所錄制的是重磅“新人”——大象樂隊所演奏的樂曲,據(jù)說它在加利福尼亞州國家公眾電臺播放之后,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頗受聽眾的歡迎。這支“樂隊”全名叫“泰國自然保護區(qū)大象管弦樂隊”,有6頭大象“樂手”。
說起“樂隊”的組建,純屬偶然。2000年的一天,一位名叫大衛(wèi)·蘇爾澤的神經病科醫(yī)生前往泰國北部的大象保護區(qū),去看望那兒的主管查德·萊爾。這位醫(yī)生除了醫(yī)術高明之外,還對音樂情有獨鐘。當他走進叢林中的一塊空地上時,突然覺得自己置身于一種心曠神怡的音樂之中。蘇爾澤懷疑這是自己的幻覺所致,后來才發(fā)現(xiàn)是一群運送粗大木頭的大象以統(tǒng)一的步伐行走時發(fā)出的聲音。這位音樂愛好者馬上意識到,大象并非普通的動物,是有著—定的樂感的。
蘇爾澤見到萊爾后,建議把大象組織起來,成立—支樂隊。隨后,他們就地取材,用木頭的邊角料加工成鑼鼓,指揮大象用腳敲打,訓練它們用象鼻把口琴鉤住放到嘴邊吹奏。一個月之后,兩人從受訓的46只運木頭的大象中選出6名佼校者。它們十分投入,配合默契,其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名叫盧克·科布的“鼓手”,樂感極強,敲出來的鼓聲不僅在點子上,而且充滿力量。當然,成功也是來之不易的,蘇爾澤和萊爾為此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每當回想起這6只大象敲鑼打鼓、吹著口琴和木琴、錄下音樂大碟的情景時,他們總是激動不已。
事實上,德國人伯納德·倫施在20世紀50年代就做過有關實驗,證實大象可以把12種音調區(qū)別開來,并且能夠背下一些較為簡單的樂曲,多年不忘。更有趣的是,1942年5月,美國一支樂隊在演奏芭蕾舞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莫多克馬戲團波爾卡》時,請來的打鼓“樂手”便是兩只大象。
鯨魚歌唱家
幾年前,有一只鯨魚從海洋誤入美國舊金山的一個港口,逆水而上,進到薩克拉門托河道100公里處。鯨魚屬于海洋動物,河流并不適合于它居住和生活,不但深度和寬度不夠,而且也缺少它喜愛的食物。當時,情況十分危急,這只鯨魚面臨著餓死、困死的危險。
為了拯救這只鯨魚,專家們想了很多辦法想將其送回海洋,但都沒有成功。這時,有的動物學家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在船上播放錄下的鯨的“歌聲”,意想不到的奇跡現(xiàn)了。只見那只迷路的鯨魚聽到了這種久違的聲音后,緊緊地跟隨著這只船,安全地返回了大海。
科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鯨魚是通過頭部通道里空氣的運動來唱歌的。在海洋生物中,鯨魚可以稱得上是出類拔萃的歌手,能夠利用超聲波相互發(fā)出信號,彼此互通聲氣,勘探地形,了解其他水生動物的情況。它甚至可以將低頻率的訊號發(fā)送到幾百甚至幾千米以外,將信息告之遠處的同類。因為發(fā)音美妙動聽,所以有“鯨歌”之稱。
專家們把錄制的“鯨歌”加以研究和分析,再譜寫成人類能夠聽得懂的曲調,聽起來竟與高昂激越的爵士音樂非常相似。據(jù)說,在一次宣傳環(huán)保事業(yè)的音樂會上,聽眾被悅耳動人的“鯨歌”所震撼,有的成年男土甚至感動得掉下熱淚。
正因如此,“鯨歌”被灌制到名為《地球之音》的唱片中。1979年,兩艘“旅行者號”空間飛行器升入太空,各自攜帶著一張《地球之音》的銅唱片,作為奉獻給外星人的禮物。
在大自然中,鯨魚是迄今為止能找到的除人類之外唯一會“創(chuàng)作”音樂的動物。科學家們驚訝地注意到,他們從未錄制過鯨魚重復的曲調。
鯨魚的歌聲改變起來極有規(guī)律,一個調對著一個調地發(fā)生變化,在每個鯨魚群中,頭一年“唱”的“歌”與后一年“唱”的“歌”完全不一樣。鯨魚對冬季情有獨鐘,最愛在這個季節(jié)大展歌喉,一鳴驚人。每當一只鯨魚在引吭高歌時,其他的伙伴則洗耳恭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鯨魚有著超強的記憶力。例如,剛進入冬天,鯨魚都以“唱”頭一年的老“歌”開始,一句也不會弄錯,隨著天氣逐漸變冷,曲調便有所變化,就會“創(chuàng)作”出新歌曲。有的鯨甚至還記得上一次唱到什么地方,時隔數(shù)月后能夠從中斷的地方繼續(xù)唱下去。
猩猩詞作家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只名叫“科科”的會“寫”歌詞的雌猩猩。不久前,由它“作詞”的一盤CD已錄制完成,開始上市銷售。
今年31歲的“科科”屬于低地大猩猩,已掌握了1000多句美國手語。它當然不會作曲和演唱,但歌詞卻是自己“寫”的。人們根據(jù)“科科”的手語記下來,形成天然的歌詞,由作曲家作曲,歌唱家演唱,推出這獨一無二的音樂專輯。據(jù)說,該專輯曲調的風格多樣化,從西印度洋的舞曲到搖籃曲應有盡有。
對人的啟迪
在人類的音樂活動中,動物“唱”的“歌”很早就成了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紐特人和林吉特人靠打魚為生,部落里一直流傳著在鯨魚“歌聲”的基礎上改編的民歌。在非洲的熱帶雨林里,與大象朝夕相處的胡圖族和圖西族人則在他們的歌聲中融入了大象的歌聲。
音樂家們也從動物的歌中獲得靈感,激發(fā)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據(jù)說,18世紀的音樂大師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G大調鋼琴協(xié)奏曲》,最后一章的一個小節(jié)就是根據(jù)自己所養(yǎng)的心愛的八哥的鳴叫聲改寫的。
生物學家們對動物表現(xiàn)出來的音樂素質十分感興趣,美國國家科學院正在開展“生物音樂計劃”的研究活動,以深入探索音樂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