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學校帶回一張《小學生家庭情況調(diào)查摸底表》,叫我?guī)兔μ?。我一看,表他已填的差不多了,只剩下父親、母親兩欄未填。我說:“這還不會填,自己填去?!?/p>
哪知兒子真的不會填,問我:“父親是誰?”
這一問把我問得啼笑皆非,都上小學了,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我沒好氣地說:“父親就是我。”
兒子以為我在騙他,繼續(xù)糾纏道:“騙人,你是爸爸,不是父親?!?/p>
這也難怪,兒子平時叫我“爸爸”,到目前他還不知道爸爸就是父親,看來我得坐下來認真教教他。于是找來一張白紙,邊寫邊畫邊解釋:“爸爸就是父親,父親就是爸爸。有的地方不叫‘爸爸’,而叫‘爹’,爹也是父親,父親也是爹?!赣H’是書面語,‘爸爸’和‘爹’是口語。其實父親、爸爸、爹是一個人?!?/p>
不知是我沒說清楚還是什么原因,兒子越聽越糊涂,一臉茫然地望著我說:“父親、爸爸、爹明明是三個人,你怎么說是一個人?”接著又用手指著我在紙上寫的一個“爹”字說:“這‘爹’是由‘父多’組成的,說明有了爹,父親就是多余的?!?/p>
真沒想到兒子這樣解釋“爹”,氣得我伸手打了他一巴掌。
這一巴掌打的不算重,兒子并沒有意識到我在打他,反認為這一巴掌是給他的一種提示,高興地說:“爸爸的‘爸’是由‘父巴’組成的,現(xiàn)在我知道了,爸爸就是父親的巴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