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腸炎 李民雄
方一 加味理中湯
藥物組成 黨參、煨葛根、炒車前子、炒蒼木或白術(shù)各10克,干姜2~3克,煨訶子、烏梅各6克,炙甘草3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多次服用。連服5天為1療程。
適應(yīng)病證 小兒霉菌性腸炎。表現(xiàn)為患兒久瀉,營養(yǎng)不良,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史。每日腹瀉3~8次,或10余次不等,大便稀薄,量少,多帶有泡沫或黏液,有時完谷不化。糞便鏡檢可找到霉菌。
方二 連參湯
藥物組成 西洋參、川黃蓮、春砂仁、烏梅各3克,白芍、煨葛根各6克,甘草2克,車前子8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3次。5天為1療程。
適應(yīng)病證 小兒霉菌性腸炎。臨證用藥應(yīng)靈活加減。若嘔吐、蛋花水樣便者加法半夏、炒扁豆各5克;口舌糜爛、大便溏滯不爽、肛門紅灼者加白頭翁6克、銀花5克;冑納不振者加炒雞內(nèi)金5克、炒谷芽6克;口干喜飲,加麥冬6克、石斛3克。
病毒性心肌炎 張華忠
方一 五參二連湯
藥物組成 西洋參、三七(沖)、五味子各6克,丹參、元參各30克,苦參、連翹、蓮子、茯神、麥冬各15克,黃連、生姜各10克,生黃芪25克,紅棗12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適應(yīng)病證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慌,動則加劇,胸悶、短氣、舌質(zhì)紅少津、脈細數(shù)等。
方二 愈心湯
藥物組成 黃芪、丹參、葛根各15克,太子參、女貞子、早蓮草、佛手、川芎各12克,麥冬14克,五味子6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適應(yīng)病癥 病毒性心肌炎。發(fā)作期加蘇梗、瓜蔞皮、銀花、連翹、黃芩、蒲公英,并配合西醫(yī)藥?;謴?fù)期加茯苓、白術(shù)、山萸肉、當(dāng)歸、枸杞。本方適宜氣陰兩虛、營血淤滯者。
方三 生銀散
藥物組成 太子參15克,麥冬、牛蒡子、桔梗、蘆根、黃芩、炙甘草各10克,五味子8克,銀花、連翹各20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連服20~30日。
適應(yīng)病證 病毒性心肌炎。本方適宜熱人心經(jīng)、氣陰兩傷者。如氣虛甚者加黃芪;熱者加石膏、知母;胸悶甚者加瓜蔞皮、石菖蒲;胸痛加丹參、桃仁、三七;脘悶納呆加砂仁、山楂;心悸加柏子仁、棗仁;濕熱泄瀉加黃蓮、茯苓、木香。
急慢性淋巴結(jié)炎 柯林訓(xùn)
方一 黃合劑
藥物組成 豨薟草、一枝黃花各15克,夏枯草30克,甘草4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適應(yīng)病證 淋巴結(jié)腫。
方二 鳳尾草酒汁
藥物組成 鳳尾草鮮品300克,米酒100毫升。
制劑用法 將鳳尾草鮮品300克洗凈后搗爛,加入米盾100毫升,繼續(xù)再搗,使溶液呈深綠色,渣呈黏糊狀。取汁頓服,小兒酌減,藥渣外敷患部。
適應(yīng)病證 急性淺表性淋巴結(jié)腫大。
備注:本方為一民間驗方,鳳尾草具有膚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的作用。加米酒活血化淤、行氣散結(jié),故療效較好。本方簡便,無任何毒副作用,適用于鄉(xiāng)村家庭。
方三 雄黃礬礪膏
藥物組成雄黃、明礬、枯礬、牡蠣各3克。
制劑用法 上藥各等分,共研極細末,用凡士林適量調(diào)勻成膏,外敷患處,每日一換,7天為1療程。
適應(yīng)病證 慢性淋巴結(jié)炎,淋巴結(jié)結(jié)核。
備注:本病內(nèi)服藥物,病理纏綿;應(yīng)用本法,方便易行,療效可靠。本膏只作外用,適于末破潰者。
產(chǎn)后惡露不絕 蔣飛正
方一 生化湯
藥物組成 當(dāng)歸15克,川芎、桃仁各10克,干姜、甘草各6克。
制劑用法 上方藥中加黃酒、童便各半,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適應(yīng)病證 產(chǎn)后惡露不絕,量少,紫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伴見小腹痛甚、拒按者,可在上方中加蒲黃、五靈脂、益母草化淤止痛。
方二 蒲黃馬齒莧方
藥物組成 蒲黃(生)10克,馬齒莧15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連服5天。
適應(yīng)病證 產(chǎn)后惡露超過3周,淋漓不爽,量時多時少,色暗有塊,腹痛拒按,舌質(zhì)紫有淤點,脈沉澀。
備注:生蒲黃與馬齒莧相互亦能控制“人流”術(shù)后陰道不規(guī)則的出血及其所伴見的腹部隱痛。
治療中同時注意,對于氣虛型、陰虛型惡露不絕,常在補氣、滋陰藥中佐以蒲黃炭,能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寓澀于養(yǎng)。
方三 益母復(fù)原湯
藥物組成 益母草15克,當(dāng)歸12克,川芎10克,杭白芍、熟地各20克,艾葉炭6克,仙鶴草15克,旱蓮草24克,荊芥炭6克,阿膠12克(烊化),炒杜仲10克。
制劑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適應(yīng)病證 產(chǎn)后惡露不凈,伴有腹痛,腰酸乏力。若沖任不固、氣不攝血、加黨參、黃芪、炮姜炭;如淤阻胞宮,血不循經(jīng),可加蒲黃炭、五靈脂、三七(沖服);如胞宮蘊熱、濕熱下注,將熟地改為生地,加蒲公英、地榆炭、炒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