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寫作文遇到的困難莫過于沒有東西寫了。這是為什么呢?
問題出在我們沒有養(yǎng)成收集和積累作文材料的習慣。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意思是,平時讀書不夠,等到要表達的時候,才會感到力不從心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平時不去觀察生活,不去積累材料,等到寫作文的時候,當然會苦于沒有東西寫了。
人的智力有高低,天賦有差異。然而,即使聰慧過人的人,如果缺乏生活和知識的積累,到頭來還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那些知識淵博的學者、作家、詩人之所以文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是他們不斷積累,不斷提煉的結(jié)果。
俄國著名的作家果戈里在年輕的時候,就十分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他經(jīng)常坐在馬車里,一路上,注視著每一個經(jīng)過的人,又把每一個人的神情、服飾、走路的樣子等飛快地記錄在筆記本上。休息日里,他又經(jīng)常手持筆記本,到街上去觀察各種各樣的人。他那一個厚490多頁的筆記本,可以說是一本“萬寶全書”。這本“萬寶全書”,奠定了他的寫作基礎(chǔ),為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鋪平了道路。
由此,我們得到啟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從小要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在身邊準備一個筆記本,作為“作文材料倉庫”。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以及親身經(jīng)歷的事,都儲藏到這個“作文材料倉庫”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