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名叫《剪刀手愛德華》,這次的剪輯專欄,正好借電影的標題一用,順便借機重新推薦一下剛才提到的那部影片。并非電影如何不朽,而是一個奇怪的念頭多年揮之不去:我們一個多彩的世界,愛情與憎恨,夢幻與殘酷,單純與傷感,它們是如何造就?
剪刀手,透過技術談感觸,本期開講。
SciSor 北京人,深受電影毒害并為技術所累,忙碌不停中手腳并用操練多種后期軟件,深信技術是藝術的原動力并努力地實踐著,實踐著……
一個個的鏡頭運動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基本單位;而一個個單一的鏡頭,則是構(gòu)成影片畫面的基本單位。前面我們著重聊了一下鏡頭內(nèi)外運動元素的剪輯,這次我們就從另一個角度看一下鏡頭間的銜接:畫面造型元素的連接。
所謂畫面的造型因素,可以分解為下面幾個方面:構(gòu)圖、方向、角度、景別、光影、色彩、鏡頭運動、主體運動。利用造型因素進行鏡頭的銜接和場景的轉(zhuǎn)換,是剪輯師的必修課之一,如何巧妙地利用如上的造型元素,搭配主體動作、表述故事,就是我們這次主要聊的話題。
光影變化與色彩過渡
其實光影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日月輝映,照亮大地、電燈蠟燭,驅(qū)走黑夜;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光源。而影視的光源(無論膠片還是數(shù)字格式)不但會記錄這些自然的光源,同時還會賦予它們?nèi)碌乃囆g含義,例如紅色可以代表熱情、興奮、堅強、憤怒、殘暴;綠色則顯示春天、新生、新鮮、生命;黃色是陽光、活潑、光輝、明亮、歡悅;藍色顯得優(yōu)雅、安逸、冷漠、陰森、幽靈;黑色是肅穆、陰郁、死亡、悲哀,深沉、恐懼;白色是純潔、和平、高尚、寒冷、脆弱。由此可見,光影色彩是剪輯手段中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方式,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動作,它就能表達主人公對生活的紛繁龐雜的主觀感受。
1.光影明暗調(diào)的剪輯
光影是人們情緒反映的一種直接表現(xiàn)手段,暗光本身低沉,明光使人開朗。在一場戲或一段戲中,用明亮和暗淡的光影組接鏡頭,能使畫面出現(xiàn)強烈的反差,表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性效果。
這里我們來看一個影片的例子,在電影《無間道風云》中,影片開始的5分鐘,Martin Scorsese便用極具張力的手法將Jack Nicholson邪惡殘暴形象躍然紙上。Nicholson在咖啡店收保護費時與年幼的Matt Damon相遇,他用金錢和溫和的語氣引誘這個天真的男孩進入他的犯罪世界,在這個過程中Scorsese始終讓Nicholson隱藏在黑暗中。在這個并不清晰的影像中通過他的話語、肢體語言、和其他角色對他心生畏懼的舉止,慢慢刻畫這個“黑道煞星”。與之相對的,除Nicholson之外,所有人的照明都很明亮,就像處在明處任憑他人暗算的弱者一樣。
當然,同樣是一個角色,在面臨不同處境時,Scorsese也安排了不同的明暗影調(diào)。同樣是幼年的Matt Damon,在教堂接受洗禮時,光線是如此的充足純凈,畫面一片潔白。然而他與黑道老大Nicholson在一起時,光線就一下子暗下來,預示著他痛苦的生活在“無間世界”中的未來命運。
隨著背景音樂的襯托,Nicholson散發(fā)著妖異光彩的臉浮現(xiàn)在屏幕上,這個瞬間時間幾乎凝固,Scorsese營造的壓迫感讓人無處遁形。剪輯中,一明一暗的光影對比,把陽光下的罪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來看看電影《孩子王》。這部電影講的是“文革”時被下放云南農(nóng)村的知識分子的故事。喜讀書寫字的“老桿”本來是在生產(chǎn)大隊上勞動,結(jié)果機緣巧合得到了去學校教書的美差。在經(jīng)歷了教書中的種種困難后,終于與學生打成一片時,“老桿”卻因為“鬼點子”式的教學方法和不拘的性格惹毛了上級。在片子的后面部分,上級派來審查教學質(zhì)量的官員坐在光柱下,此時畫面是明亮的,官員猶如隨身佩帶著無量光環(huán),而面前的代課老師犬一般蹲在地上,渺小而卑微。而下一個鏡頭,電燈突然斷電,屋子一下暗了,整個畫面只靠門縫透進來的一絲陽光來照亮。這一黑,預示了代課老師暗淡的前程——即將被逐出學?;氐缴a(chǎn)隊。如果仔細觀察,正是在黑暗中,渺小的老師才能昂首站立起來,不知這是導演有意為之,還是純屬巧合,反正此段落正是主人公“老桿”喜歡過閑云野鶴般的日子,不能適應光鮮的“體制”內(nèi)的生活的寫照。一明一暗,其意已辨。
2.以光影色調(diào)相結(jié)合的因素
下面我們再看看《孩子王》的另一個段落。“老桿”剛到學校,對學校情況完全不了解,也從沒教過書,根本不知道老師這一套專業(yè)技能是如何操作的。在得知學生上課連書都沒有后,他只能在黑板上一點一點把書抄下去。導演在這個段落中,先是給了一個“老桿”在黑板上抄書的背影,給回同學們抄書的全景,再直接接上一個顆粒很大的暗調(diào)紅色鏡頭,鏡頭的內(nèi)容依然是抄書的學生,不同的只是明亮的日光變?yōu)榱税档募t色燭光。通過幾個簡單的鏡頭,觀眾馬上可以明白孩子們從早到晚整日在抄書。那么再看下一個鏡頭,“老桿”也抱著個煤油燈看書看得出神。一明一暗、一白一紅,白天單調(diào)重復的機械勞動,晚上終于渾然忘我回到溫馨的閱讀中;這種強烈的對比,導演沒有使用一句臺詞,有的只是筆尖摩擦桌面的抄書聲。
形象對列和構(gòu)圖對位
1.形象對列
人物形象隊列就是一個畫面內(nèi)人物主體與另一個畫面內(nèi)的人物主體相連接,產(chǎn)生一種呼應和交流。人物形象對列的方法,就是從不同的方向、角度、景別來連接鏡頭,使人物相互之間產(chǎn)生呼應和交流,從而形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
《孩子王》里,“老桿”勸說放牛娃來上學段落的剪輯。
遠景:放牛娃在山上。
近景:“老桿”與放牛娃蹲在地上,老桿說要教他識字。
近景:機位不動,放牛娃步出畫外,畫面內(nèi)只剩下“老桿”
呆呆站立的兩條腿。
特寫:畫外音“老桿”還在勸說,放牛娃看著“老桿”,扭頭離去。
遠景:“老桿”遠遠地站在山頭,無奈地低頭嘆氣。
在這個段落的剪輯中,前后鏡頭無論從景別還是構(gòu)圖,都完整呼應。放牛娃一出現(xiàn)就是畫面內(nèi)很小的一個點,他相對于他的環(huán)境來說是十分渺小的,他無力去上學;在經(jīng)過了面對面的交流后,“老桿”熱情的言語(“老桿”的臉一直出現(xiàn)在鏡頭前),得到的回報只有沉默(放牛娃的臉一直掩藏在一頂破草帽里)。在放牛娃一個無奈的扭頭特寫后,段落最后一個鏡頭,想勸說的“老桿”與第一個鏡頭呼應,他同樣渺小,他也無力去教放牛娃識字。頂針剪輯。
2.構(gòu)圖相似
什么是構(gòu)圖相似呢?是指兩個鏡頭的構(gòu)圖及內(nèi)部主體動作在造型上有相似之處。它多以象征性的手法來表現(xiàn),借以抒發(fā)主人公的情懷。我們還是來看看《孩子王》。在“老桿”剛剛抵達學校時,他對一切都不了解,或者說對教師生活充滿著憧憬,一切在他看來都那么美好。此時學校畫面的構(gòu)圖都拍得四平八穩(wěn),一切按照秩序來,帶給人和諧的感覺。
但是理想和現(xiàn)實畢竟有著巨大的差別,“老桿”了解了學校生活的各種困難。學生沒有書,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教孩子們念書,每天干的事情就是把課本原封不動的抄在黑板上,同學再抄回家。他對此滿腹怨言,可學生還提出質(zhì)疑,認為“老桿”是在隊上混不下去了才到這里來混,他根本不會教書。這時危機已經(jīng)出現(xiàn),導演在畫面表現(xiàn)上開始使用不平衡的構(gòu)圖,從學校開始,教室被擠在畫畫框的上邊,而站在校舍前郁悶的“老桿”也被擠在了畫框內(nèi)很小的空間里。此時的一系列不和諧構(gòu)圖,以相似的畫面接連帶出不和諧的感覺,強化了所發(fā)生矛盾的效果。
后來“老桿”開誠布公與學生們坦然相見,答應事無巨細的講解學生們的任何問題,外加有一個班里極認真的孩子——王福的幫助,危機解決了,畫面構(gòu)圖便又回復了往日的和諧。
3.構(gòu)圖對位
構(gòu)圖對位多以外部形象之間的對應剪輯,產(chǎn)生一定的比喻和寓意。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偵探的目光常常與鷹那銳利的眼睛相接,貪婪的財主強收租子的嘴臉可以和舔著嘴唇貪婪的看家狗的臉相連,從而產(chǎn)生一種加強和注釋的作用。
05
在這里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王》中一個經(jīng)典的段落。在影片的最后,“老桿”終于轉(zhuǎn)回了生產(chǎn)隊。在整個教書的日子里,他沒有像一般老師那樣先教生字,再教段落劃分,再教主題思想、中心意思。他認為這些“沒有用”,文字怎么用全看自己的想法。臨走前的最后一堂課上,“老桿”講了他自己的故事:他自己在寫“牛”字時,寫法是上牛下水,因為他在山上放過牛,他知道牛愛吃咸,他總是憋了尿上山放牛,找好草撒尿,牛就過來吃,這樣放牛就容易。接下來,畫面就給到了放火燒山的段落,一山的草料都被燒盡,只留下一條彎彎曲曲的光禿小路,下面突然切到黑板上那個“?!保ㄉ吓O滤┳帧_@彎曲的小路,正好像那個“老桿”自創(chuàng)的字,只是寫得更潦草,但也顯得不拘而灑脫,正像“老桿”對待文字和教學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