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洪拳,即洪家拳,是廣東傳統武術五大名家之一,港澳臺地區(qū)和海外僑胞又多稱之為洪家。與北少林大、小洪拳、大鴻拳和洪門會的拳術不同的是,嶺南洪拳傳自洪熙官祖師。
洪熙官祖師,清朝康熙年間生于福建漳州。幼習少林拳術,是南少林俗家弟子。
祖師習武的經歷,傳世的武術著作多有記載,如姜俠魂在《少林拳術圖說弁言》記載:“時熙官為少林派中后起之秀,因復仇心切發(fā)奮再入少林寺,學藝三年,離少林偶遇鐵頭僧,為所擊敗。三人少林寺,師錮于樓,命其坐中,四平馬解繩結一百零八,繩粗如臂,為細麻粗成,年余將麻催裂后,結始解,其十指堅韌非常,任觸鐵石,亦如摧枯拉朽矣。師又命其練習跳躍之術,攜飲食滿簋,縱躍上下而不用梯,點滴不傾溢于簋器外始可,年余既成出寺,訪鐵頭僧,僧以頭擊洪,洪以十指捻之,鐵頭碎,斃焉。洪遂成名”。
永春白鶴拳仙師方七娘曾傳授祖師武藝。洪拳名師林世榮先生在《虎鶴雙形》拳譜中記述:“永春(即方七娘,筆者注)曬麻于地,有鶴來擾亂之,永春遂持棒逐之。擊其頭,鶴則側其身翹其翼以御;擊翼,則以爪而擋。永春訝之,默念以棒數十斤之力且不敵鶴,且為鶴所傷。于是默會于心,日習之,遂有虎鶴雙形之法。其時鄔大力嬲洪熙官斗技,永春知之,當夜以所學教之,于是鄔大力為洪熙官所斃,而永春之仇已報焉”。故洪拳的套路和技擊手法,與永春白鶴拳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直以來,俗家弟子在佛門中是沒有地位的。祖師卻以俠義高風、武藝超卓,尤其是棍法出神入化,佛門弟子視其為天神阿修羅轉世而被尊為羅祖。
祖師由閩入粵的過程,萬籟聲先生在《武術匯宗·中篇》中記載:“直至乾隆庚寅年仲秋,菩提祖師,一葉航海,重建少林,并攜羅祖,杏隱,慶叢,感法大師,同來掛錫寺內,繼續(xù)開教,傳授神拳”。林世榮師祖也在《工字伏虎拳略歷》中記述:“惟至善禪師逃落粵東廣州河南海幢寺棲身,遂于寺內教授國技。有陸亞彩者,至善首徒也?!钡竭_廣州海幢寺后,祖師與門人杏隱、慶叢等人協助至善禪師以“南少林”之名開山門,廣招門徒。后因至善禪師反對祖師向門人弟子傳授點穴技法,祖師只好離開海幢寺,到廣州市內的龍藏寺(今大佛寺)設帳,正式教授洪拳。據廣州光孝寺的史料記載,由于求學者眾多,祖師曾在該寺開設過分壇。
在冷兵器時代,以驍勇善戰(zhàn)著稱的洪拳深受人們的喜愛。毗鄰廣州的南海、番禺、佛山和花縣等地的鄉(xiāng)紳,紛紛邀請祖師前往設館授徒,據《花縣志·民間體育》記載:“清乾隆年間,洪拳傳入花縣,在新民埠、赤泥、炭步、李溪等地設有武館,盛極一時”。祖師晚年常居花縣炭步鎮(zhèn)譚敏家中,由生徒供養(yǎng),死后葬于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qū)),壽享九十有余。
祖師所傳武藝博大精深,傳統拳術有鐵弓三線、四平大鎮(zhèn)、五行七星、三戰(zhàn)、鐵線、橋手、千寧、疊掌、牛角、肋鼓、撞打、塵罡、龍形、蛇形、虎形、豹形、鶴形、獅形、象形、馬形、猴形、彪形、虎鶴雙形、五形和十形等套路;器械套路有一路名為“六點半”的雙頭棍、兩路名為“連環(huán)十三槍”和“十五點梅花槍”的單頭棍、四路單夾雙的左手釣魚棍、一路梅花槍、兩路包中踭刀、一路鐵尺、一路大鈀、一路天罡伏虎凳、一路藤牌刀和一路春秋大刀等;其它還有三路徒手對練、各種器械對練、一百零八式散手、三十六手術人樁法、一百零八式點穴技法、內功和跌打傷科醫(yī)術等。
祖師一生仗義行俠,生徒甚眾,著名者有覺因禪師、維宗禪師、圓覺禪師、啟恩禪師、杏隱禪師、慶叢禪師、李祖寬(云彌法師)、何巖(爛頭何)、唐家六(咸蝦六)、張騫(攤手五)、陳園、伍允普、譚敏和王平等人。其中維宗禪師住持廣州能仁寺;圓覺禪師住持廣州海幢寺;啟恩禪師住持廣州龍藏寺;陳圓首開青幫的香堂。
祖師辭世后,一直協助祖師在各地設館授徒的第二代師祖?zhèn)儽銓⑺鶎W武藝結合自身特點,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幾個主要流派:譚敏、王平一脈傳下以逼橋手法為主的三戰(zhàn)拳、鐵線拳、撞打拳和牛角拳;李祖寬一脈傳下以直橋手法為主的四平大鎮(zhèn)拳、五行七星拳、虎鶴雙形拳和五形拳;伍允普一脈以象形拳法為主,傳下龍、蛇、虎、豹、鶴、獅、象、馬、猴和彪形拳;爛頭何、咸蝦六一脈傳下以“十獨手”法為主的橋手、千字、疊掌、肋鼓拳和塵罡拳;張騫一脈傳下永春白鶴拳法和木人樁技法;杏隱禪師一脈傳下十形拳、七十二行掌和一百零八式散手。通過第二代師祖?zhèn)兊呐?,洪拳在南粵大地開枝散葉,蓬勃興旺。
洪拳傳到第三代師祖的時候,正值團練在廣東興起,廣州附近一百多個村幾十萬民團的訓練事務大多由洪拳丁勇包攬,這是洪拳發(fā)展最為迅猛和規(guī)模最大的時期,涌現出以“廣東十虎”的“鐵橋三”梁坤、譚濟筠以及“鐵手”畢南春、韋東勛、感法禪師和度塵禪師等為代表的大批英雄人物。
梁坤(1814~1887年),廣東番禺舊水坑望族之后,幼隨“鐵臂禪師”覺因習武。覺因禪師圓寂后,先后隨廣州白云山能仁寺維宗禪師學下盤身、鐵線拳和海幢寺圓覺禪師習散手技法。梁氏銅馬鐵橋,一開馬十數人拉之不能下,雙臂定橋能掛六壯漢,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時人稱之為“鐵橋三”而不以梁坤名世。嶺海武林有關“鐵橋三”的掌故甚多,梁氏天性好武,且好賭武,一生與人相搏,未嘗敗績。徒弟有林福成、孖指添、李聰、施雨良、蔡志贊、伍熙官等人,林福成傳其衣缽。
洪拳第四代師祖?zhèn)儺敃r經歷了“鴉片戰(zhàn)爭”的慘敗,目睹滿清皇朝的腐敗無能,他們揭竿而起,組織洪拳丁勇們贏得了聲勢浩大的“三元里抗英”斗爭的勝利。其后爆發(fā)的洪拳丁勇甘先領導的“洪兵”起義和“瓊花會館”李文茂領導的紅船起義,都是以洪拳丁勇為主體的。
顏浩長,生于嘉慶末年,廣東番禺棠夏(今廣州市白云區(qū)棠下)人,與韋紹光等人受業(yè)于韋東勛師祖。顏氏橋馬雄邁,膂力過人,一臂定橋能掛三壯夫,人稱“定拳長”。顏氏為人正直,俠義肝膽,參加三元里抗英斗爭,為鄉(xiāng)勇首領。1841年5月牛欄崗一役,殺英軍少校軍需官BEECHER等數人,事后不受封賞。后來參加甘先領導的廣州北部拳勇起義,斗爭失敗后潛回家鄉(xiāng),被官兵圍捕,打爛后窗逃脫,三年后方返。在鄉(xiāng)中設館授徒終老。壽享八十有余。
韋紹光,生于嘉慶末年,廣東南海恩州堡(今廣州白云區(qū)三元里)人。韋氏自幼習武,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好打抱不平。1841年5月29日,耆定炮臺英軍闖至泥城、西村、肖岡諸村,大肆淫掠,奸及老婦,村民大憤。韋紹光等人當場擊殺為惡英軍十四名,并到棠夏村及肖岡村求援。顏浩長、何玉成及各鄉(xiāng)義勇陸續(xù)趕來,不呼而集者一百零三鄉(xiāng),數萬人之眾。
5月30日,英軍統帥郭富率英軍千余人自四方炮臺出動,殺向三元里,肖崗舉人何玉成先生設計,將其誘至牛欄崗,在棠夏村前泥田灃地。鄉(xiāng)勇們殺英軍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人。
6月8日,清廷頒賞三元里抗英紳民何玉成、韋紹光等人。韋氏后來承韋師祖衣缽,一直在村中設館授徒,慕名而來者甚眾。卒于光緒二十六年。
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將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推向了高潮。而作為同鄉(xiāng),洪拳丁勇們自然義無反顧地投身于這場轟轟烈烈的偉大事業(yè)當中,他們前仆后繼、頑強拼搏,為太平天國的發(fā)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起義失敗后,他們很多人戰(zhàn)死沙場,精英殆盡,活下來的為了躲避官府追殺,被迫闖金山、下南洋,遠走異鄉(xiāng)。洪拳的發(fā)展就從這第五代人開始走進低谷,武藝星散凋零,只剩下些街頭賣藝、設館授徒和看門護院的行當。他們當中又以黃飛鴻、梁細蘇、顏耀庭和顏殿雄等人較為出眾。
黃飛鴻(1856-1925年),原名黃錫祥,字達云,南海西樵祿舟村人,祖父黃泰,帥承至善禪師首徒陸亞采,家傳單工、雙工、單弓伏虎、雙弓伏虎、夜虎出林、二龍爭珠等拳法和行者棒。黃飛鴻幼承家學,十二歲即隨其父黃麒英在佛…街頭賣武,并人蔡李佛鴻勝館和詠春館習武,先后得謝標龍授四象標龍棍法,宋輝鏜授無影腳法。黃飛鴻武藝博雜,直至巧遇“鐵橋三”的徒弟林福成,并隨其學藝三年,習鐵線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左手棍、飛鉈、氣功和跌打傷科醫(yī)術,為其后成為洪拳一代宗師奠定基礎。
黃飛鴻青年時在將軍衙門考得靖汛大旗手,曾在吳全美和劉永福軍門當教練官,后在福建省臬臺唐竟崧部下當差,當時唐竟崧起兵革命,黃飛鴻為殿前大將軍。革命失敗后,黃飛鴻逃回廣州,在仁安街保芝林設立黃飛鴻醫(yī)館。其門徒甚眾,出名的有梁寬、林世榮、凌云階、禤鏡洲、彥老帥和彥老郁等人。
梁細蘇,又作梁世蘇,生于清光緒年間,南海疊鄉(xiāng)滘人。少年時拜廣州白云山彌勒寺秘德和尚為師習少林花拳。為生計所迫入廣州五大家族之伍家打工,囚其為人忠厚,肯作肯勞,為東家伍氏所賞識,引其拜護院總管(花縣“鐵手”畢南春之徒)畢六為師學習洪拳,十年有成,繼續(xù)在伍家任護院武師,曾護伍氏外出時一人獨戰(zhàn)十數搶匪全身而退,人稱“鐵拳”梁細蘇。后來優(yōu)氏舉家北遼,梁細蘇回鄉(xiāng),民國初年在佛山鷹沙設館,后迂回佛山鎮(zhèn)內。其門徒甚眾,獨劉新承其衣缽。
顏耀庭與堂弟顏殿雄,幼習洪拳,為杏隱、感法禪師一脈的傳人。成年后,在廣州龍津橋設館授徒,并懸壺濟世。因與陳官伯義結金蘭,顏耀庭精洪拳佛掌通蔡李佛拳,頗氏甲年的門人習洪拳亦通蔡李佛,當代西關很多習洪拳者通蔡李佛拳,也是因顏氏之故。其晚年之門人多習蔡李佛。著者如蔡伯達、何牛和倫枝等人。顏耀庭為人正派、樂善好施,貌似書生,實為武林一代大豪。顏殿雄先生后來移居香港,為香港孔圣會俱樂部技擊教師,致力推動洪拳在港澳地區(qū)的發(fā)展和傳播,并于1916年著《拳術精華》一書傳世。
到了民國初年,百廢待興,作為國粹的傳統武術,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大力提倡,洪拳再次應運而興。一時間,武館林立如雨后春筍,慕名而來求學者亦如過江之鯽。雖然能者不計其數,但洪拳第六代師祖中,無出林世榮先生其右者。 林世榮(1861~1942年),廣東南海平洲人。幼得其祖父精傳家技,年及弱冠,拜康師傅和鐘雄山為師,習北派武藝,后隨黃飛鴻學藝十數年。壯年后,在廣州設帳授徒,富有盛名,為粵海武林領袖。林師祖將黃飛鴻所傳之單工拳和單弓伏虎拳之精華,以洪家三展手開門,取工字為線路,創(chuàng)工字伏虎拳傳世。林師祖文武雙全,急公好義,常獻技籌款接濟社會慈善事業(yè),為此獲孫中山頒總統銀質獎章:林師祖門下生徒數千人,著者有鄧芳、鄧二、關坤、譚就和孔紀南等人。晚年遷居香港,以授徒為業(yè)。
林師祖曾將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和鐵線拳攝像編撰成書,惜逢香港淪陷,未能刊行。幸其徒朱愚齋先生承繼遺志,將《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和《鐵線拳》整理成書,一紙風行,使后學能一睹林世榮先生之風采,是粵海武壇傳世不多的名編大作。
新中國成立后,武術作為傳統體育運動,得到周恩來等老·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重視,多次舉辦全國性武術觀摩表演賽,洪拳再放異彩:江門的江鐵牛師傅,存1958年全國武術觀摩表演中,以“五形拳”、“十形拳”和洪家長棍獲表演賽大獎。湛江的李宙云師傅擅象形拳,以維肖維妙的鶴拳,一舉奪得全國南拳冠軍。
南粵武林更是名師如云,吳少泉、何華、馮惠全、陳球生、鄧錦濤、邱全、龐康娣、曾慶煌和林萬福等前輩為洪拳的整理和傳播不遺余力。鄧錦濤先生整理發(fā)表了《南少林洪拳對練》和《南少林十三槍棍》;邱全先生的遺技五形拳由其弟子崔繼升整理發(fā)表;龐康娣先生代表廣東省,出席1979年在太原市召開的全國武術觀摩大會,表演了湛江洪拳的虎形拳,獲得優(yōu)秀獎,后來又將此拳法整理成《洪拳》一書;吳少泉先生的得意門生黃達生先生和黃達雄先生是洪拳當代傳人的代表人物,在武術教育和武術裁判領域享有盛譽。
粵劇表演藝術家中亦不乏洪拳高手,梁蔭堂先生精梅花槍棍和金鐘罩內功,有“南棍王”美稱;譚少佳(靚少佳)先生和羅品超先生精鐵線拳、象形拳、木人樁和洪家器械,他們都是武行的前輩名師。
廣東武術隊的著名教練陳昌棉老先生,精通洪拳和蔡李佛拳,門下弟子多人多次以虎鶴雙形拳獲全國南拳冠軍?;ⅩQ雙形拳被列入國家體育院校武術教材,陳老先生功不可沒。
洪拳流傳至今近三百年,數歷戰(zhàn)亂,所幸薪火相傳未致湮沒,現在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湛江等地和港澳臺地區(qū)以及海外華人,習之者仍眾,各流派的傳人亦時常聚首,相互交流。南粵鄉(xiāng)村,每逢節(jié)慶,人們舞獅打拳、耍刀弄棍,洪拳以其抑揚頓挫、雄渾剛勁的獨特魅力,依然深受大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