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規(guī)則社會,人性經(jīng)常受到壓迫。各種各樣的“社會契約”(比如婚姻)規(guī)定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人連做夢時都想著“違約”,這正是一切傷害的源泉。但壓迫并不完全是壞事,適度的“壓迫”是對人性沖動的約束和保護。如果一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想干嗎就干嗎,即使不傷害別人,也會使自己飽嘗苦果。
一個人事業(yè)成功,往往是因為戰(zhàn)勝了壓力;一個人生活幸福,多半是因為履行了責任。放縱欲望是一種自我消耗(相反,幫助別人放縱欲望,則是世上最賺錢的生意),適合那些體力、物質或精神財富過剩的人。如果你這三種“本錢”都不夠,那就最好悠著點。
整體上,一個人一生的情感總量是“守恒”的。你在某個階段、對某個人透支的感情越多,在別的階段和別人身上可以支配的感情就越少。過于精彩的愛情通常難以持久。你曾經(jīng)享受的愛情有多“炫”,后續(xù)的“無聊期”或“療傷期”就可能有多長。
“食色,性也。”越是“真愛”,本質上就越接近一種生物本能,跟吃飯、穿衣、掙錢沒什么區(qū)別。為什么我們一方面反對未成年人見義勇為,反對男人不擇手段地掙錢,另一方面又不加區(qū)分地鼓勵女人“勇敢”地愛?那些慫恿別人“勇敢”的人,自己夠不夠“勇敢”?想沒想過,在慫恿的人群里,隱藏著許多期待女人不計成本去“勇敢”的男人?
很少有男人會發(fā)自內心地為愛情犧牲事業(yè),就如同很少有女人會真誠地為事業(yè)犧牲家庭。女人只要真心喜歡一個男人,通常有相當大的犧牲沖動,不管是否與他有婚約。而男人通常只會為“老婆”或“孩兒他媽”犧牲,他認為只有這樣的女人才進入他的生命,才與他融為一體。男人對女人的感情,總體上是理性的,因為它建立在共同生活和時間沉淀的基礎上,時間越長,程度越深。純粹浪漫的愛或性,對男人不過是過眼云煙(當然也有因為“性”或“性未遂”而極度迷戀某個女人的男人)。
女人絕大多數(shù)的情感不幸,或者是因為她對愛情期望太高,夸大了愛情、自己和對方的道德水平,以至愛情高潮前后的感覺相差太大;或者因為她“遇人不淑”,在身陷困境后難以通過主觀努力改變命運。前者是“認識問題”,后者是“經(jīng)濟問題”。比較起來,第二種情況更值得同情,而第一種情況則有相當大的“矯情”成分——對男人的誤解和對愛情的不恰當崇拜,是很多女人錯過戀愛和結婚的黃金季、對現(xiàn)實婚姻持逃避或消極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情無關道德,與偉大和高尚更是毫不沾邊。你賦予愛情和戀人的道德色彩越重,你受它們欺騙的程度就可能越深。如果硬要將“愛情”與“道德”掛鉤,那就是“婚姻”,換句話說就是:“婚姻=愛情+道德”?;橐龅牡赖律手砸h高于愛情,因為維系婚姻靠的是約束自我的責任,而維持愛情靠的是放縱自我的本能。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卑堰@句話用在情感上,則可翻譯為:“我沒見過喜歡婚姻勝過喜歡愛情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