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碰到過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覺,在某個場景中,會突然意識到;這事曾經發(fā)生過,我曾經到過這里,做過這件事,聽過這樣的話,當時也是這樣的環(huán)境……記憶好像在不經意間穿越了時空,超越光速去未來轉了一圈,但是,我們怎么會對未經歷的未來產生回憶呢?
麥當娜是溥儀的婢女?
在給朋友的信中,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描寫了自己的一次記憶穿梭時空的經歷。有一次他去打獵,正在追一只兔子,不料馬蹄落入一個坑里。他從馬上摔了下來,重重地跌倒在地。這時他突然清楚地記得,200多年前他是另外一個人的時候,也曾這么從馬鞍上摔倒落地。
而美國著名歌星麥當娜在一次對記者發(fā)表談話時說,當她第一次在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院時,感覺那里面的每一條偏僻小巷,每一個轉角回廊都是如此的熟悉,她斷言,自己曾經是清朝最后一個皇帝的女婢,每天都穿行在偌大的皇宮中,這里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刻在了自己的記憶里。
科學家稱這種奇妙的體驗為“即視現(xiàn)象”。研究人員認為,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xiàn)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似曾相識”緣于記憶錯覺?
1900年,法國醫(yī)生弗朗倫斯·阿爾諾第一次用記憶錯覺這個名字判定了這一現(xiàn)象,同時他認為,這種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視覺中,還會以聽覺錯覺、閱讀錯覺和體驗錯覺等形式出現(xiàn)。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產生人們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似曾相識”感覺的出現(xiàn)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
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做自己前世的記憶?;蛘?,當身處在與曾經看過的某部電影相似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里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而臨床醫(yī)生們則認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記憶緩存區(qū),感官接受到信息后,總是先把記憶存儲到緩存區(qū)內,而“似曾相識”感覺的產生,是記憶存儲的時候發(fā)生了錯誤。把當前信息存到了歷史記憶中,在看著眼前的事情的時候又從歷史記憶中把它找出來,讓人們產生事情好像在以前就發(fā)生過的錯誤感覺。在大腦疲勞的時候會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就是說你當前看到的事物錯誤歸類到了你的記憶層面,讓你感覺這好像是記憶中的事。其實只是瞬間的腦短路而已。
記憶是全息照片?
俄羅斯國立人文大學的科學家有著一套獨到的見解,他們不認為記憶錯覺的產生是源于大腦過度疲勞混亂時的程序錯誤,而是大腦在存儲過程中的一種“全息攝影錯覺”。
全息攝影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早已熟知其原理,所謂“全息”是指局部包含整體資訊。也就是說,把一張照片撕成碎片,只要有一個碎片,就可以復原原來照片的整個圖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鏡子可以映出我們的頭像,若這面鏡子被不小心打碎后,每一個鏡子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樣的頭像。而不會出現(xiàn)上半部分的鏡子碎片只能映出眼睛,下半部的則只映出嘴巴的情況。
記憶錯覺這種奇異現(xiàn)象很可能就是以相似方式形成的。實際上我們生活中接觸的完整資訊,通常是以代碼化的形式存貯在大腦里,并且它們隱藏得很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這些資訊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蹦出來,氣味、聲音、燈光照明或者與相似情景的瞬間遭遇等等。都會誘使我們造成一種錯覺,仿佛5—10年前曾經有過類似的境況一般。
其實,記憶錯覺是一種讓人產生快樂的新奇體驗,是一種充滿幻想的美好感覺,它向人們展示了大腦世界是多么的復雜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