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會責任問題的起源
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起源,肇始于20世紀初的美國。美國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理論和實踐有兩個重要標志,一個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多德與伯樂教授的著名論戰(zhàn),在這場論戰(zhàn)中,學界首先提出了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另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以賓夕法尼亞州立法為先導,二十九個州(即超過半數的州)修改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公司經理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服務,而不僅為股東服務。這是公司社會責任法律化的第一次浪潮。
英國20世紀七十年代從美國舶來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的衰退,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如英國產業(yè)聯合會總干事班漢姆爵士指出:“公司經營者的首要責任是確保公司成為良好的法人市民。不僅要照料好那些與公司具有直接利益關系的股東、職工、客戶和供應商,而且要照料好最廣泛意義上的社會公眾和環(huán)境”。九十年代后,公司社會責任在英國受到更廣泛關注。布萊爾在1995年著的《所有與控制:面向21世紀的公司治理探索》中指出:“公司并非簡單的實物資產的集合,當然,其中包括了股東,并且,權益資本是總體投入組合中極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但投入并不限于股東。供應商、貸款人、顧客,尤其是企業(yè)雇員很可能具備了專業(yè)的技能,或稱人力資本,這種技能主要對特定的公司具有價值?;蛘?,供應商們可能在一個特殊的位置建起了一家工廠,僅為了滿足這家公司的需要。” 1999年,英國法律規(guī)定,退休信托基金的管理機構在進行投資時,必須告訴投資者,當他們的基金在進行投資時,對于社會責任的考量程度如何。該規(guī)定從2000年7月開始實行后,到了10月,已經有約六十%的退休信托基金把社會責任投資的原則,放在他們整個投資決策的重要一環(huán)。
日本最早提出公司社會責任理論是經濟學界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提出,包括“有限性社會責任論”、“擴大的社會性責任論”兩種觀點。有限性社會責任論認為,提高利潤是企業(yè)的社會性責任,決不能放棄這一責任。同時指出,如果存有純粹公共利益的話,則將所有的東西,都可轉變?yōu)槠髽I(yè)自身的利益,而成為經營者的社會責任。這種觀點很狹隘的將社會利益演變成個人利益,認為在完成了個人利益的同時就是完成了社會利益,認為利潤具有社會性機能,所以,這種觀點也被稱為利潤社會性機能論。而“擴大的社會性責任論”則顯得很豪邁,認為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已經超出了所謂樸素的企業(yè)自身公共服務論和利潤的社會性機能論,而帶有直接過問企業(yè)所處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責任的性質,甚至指出企業(yè)經營者“必須學會具有國民社會整體意識和遠見”、“必須具有解決國民問題的氣概,投入于根除社會積弊的行列”、“協助政府穩(wěn)定通貨膨脹,并致力于自我吸收成本上升部分”等。但是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卻始終未被立法者們所采用。
國際社會于1998年1月頒布了SA8000,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改善工人工作條件和環(huán)境為目的的標準,根基于《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聯合國兒童福利公約》和《世界人權宣言》的一些要求,其內容則主要針對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問題作出規(guī)定,能使勞工在多方面的權益獲得保障??梢哉f,SA8000是全球第一個關于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1998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OD)制定了《公司治理結構原則》,該原則包括公司治理結構的五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利害相關者”的作用。最近澳洲國會通過財務服務改革修正案,規(guī)定退休信托基金的管理機構在進行投資時,必須告訴投資者,當他們的基金在進行投資時,對于社會責任的考量程度如何。這里的社會責任是指當信托基金在投資某公司時,他們到底考量了多少勞動、環(huán)境、社會與倫理的標準。
公司社會責任的性質分析
在探討公司該不該承擔社會責任之前,必須解決的一個前提問題是,何為公司社會責任,這種責任是道德性的還是法律性的。只有在同一概念框架內來討論公司社會責任才有意義,因為公司本身是社會的產物,其作為一種制度設計,不可能完全拋卻社會性,事實上,公司從一開始,就處于一種法律的規(guī)制狀態(tài),而任何的法律規(guī)制,無不體現出一種社會利益和個體利益之間的價值平衡,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不存在著不承擔任何社會責任的公司,因為立法者和制度的設計者已經將社會責任內化為公司的法律規(guī)制,變?yōu)橛螒蛞?guī)則的一部分,例如產品責任、環(huán)保責任等,這顯然帶有很強的社會性,如果不承擔這部分社會責任,則意味著已經違反了游戲規(guī)則。因此,如果將社會責任界定為法律責任,則就不存在該不該承擔的問題。如果將社會責任看作是一種道德責任,是對公司的“軟約束”,則公司社會責任問題也就成為一種倡議性的口號,缺乏一種強制力量。正是因為這種兩難困境,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含義與一性質,理論界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
為此,有必要區(qū)分廣義的和狹義的公司社會責任。狹義的公司社會責任僅僅指公司根據倫理道德所對社會承擔的責任,也就是道德責任。但這種道德責任如果僅僅是由沒有法律強制力的道德規(guī)范來調整的話,那么它僅僅是一種宣示性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將這種道德責任法律化,但這種法律化不同于法定責任,有兩種途徑,一是僅僅是指國家可以把對公司的道德要求作為一種寬泛的原則規(guī)定寫入公司法,表明了國家的價值導向,但并不由此構成公司的法律責任。另一種途徑是將這種社會責任融進具體的制度設計中,例如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賦予為職工參與決策、確立董事中心地位等。廣義上的社會責任包括含有社會利益內容的法定責任和含有社會利益內容的道德責任。法定的社會責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明文規(guī)定的公司應當承擔的對社會的責任。如果公司違反法定的社會責任,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道德的社會責任是指雖然沒有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但道德倫理要求公司承擔的對社會的責任。道德責任一般不能以強制手段保障履行,但由于這些責任合乎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更容易被那些注重商業(yè)道德的公司自愿、主動地予以采納。同時,強大的輿論壓力也會迫使公司不得不承擔社會責任。因此,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整個公司的社會責任。
公司社會責任的范圍界定與承擔
不能否認,傳統(tǒng)公司法理念所強調的公司的營利性乃是公司得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如果不再堅持公司的目的在于謀求超出投資的利益,并將其合法分配給投資者,那么公司也將不是公司,而應該改為公益團體,也沒有人再愿意向公司投資,公司的意義將不復存在。問題是在當代大型經濟社會中,如何認識和定位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意義和途徑??陀^地講,公司之所以要承擔社會責任是因為它在現代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影響變得異乎尋常,這也是公司經濟實力不斷增大的結果。當今時代,法人企業(yè)的所有財產在國家財富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公司與股東利益的獲取與回報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環(huán)境。大公司受到的政府保護、扶持和由此獲得的利益是以一般公眾的忍耐為前提的,片面地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不向消費者提供安全、質優(yōu)、價廉的商品和服務以及各種必要的消費信息,不注重投資開發(fā)勞動者的技能,舍不得開發(fā)和應用新技術,不可能實現股東長期利益的最大化。公司設立和運營成本的增加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回報方式,整個公司團體贏得良好的社會形象符合股東投資的長遠利益。為此,在強調公司把營利性作為首位原則的同時,必須充分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的承擔。公司的任何短期行為都可能導致公司的社會責任的松懈,雖然一時可創(chuàng)造一些利潤,但其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巨大,或是名譽掃地,或因違法而被關閉,從而無法保障公司營利目的的真正實現。
道德層面的公司社會責任。我國應成立公司社會責任基金會,類似律師協會等非盈利組織,各省設立基金會,加入省級公司社會性責任會的各公司,以會員身份加入,當然為全國社會責任基金會成員。全國社會責任基金會每隔一段時間召開一次全國大會,各會員派代表參加、交流經驗,具體操作可仿效國際上眾多的公司社會責任組織。國家公司社會責任基金會組織,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由國家財政撥款。幫助各成員公司在追求商業(yè)貿易成功過程中尊重公共道德——經濟、環(huán)境、社會。制定具體考核評定標準、獎罰分明。公司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社會責任,不同公司應側重不同社會責任。如產品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公司應將社會責任重點放在如何保護環(huán)境、維護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上;雇員的生命健康易受威脅的公司,應加強雇員人身健康的資金投入,此資金納入公司的法定公益金用途中。
法律層面的公司社會責任。在法律層面上,根據公司社會責任內容的廣泛性和公司法本身的商事主體法性質,可將落實公司社會責任的目標作為一項公共政策貫穿于整個法律體系,通過綜合調整的方式推動公司社會責任實現。
首先,公司社會責任內容具有廣泛性。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揭示了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廣泛性。雖然學者對社會責任的概念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但是至少就中國學者的研究而言是有基本共識的,公司至少要向非股東的以下一些“利益相關人”承擔責任:包括雇員(職工)、消費者、債權人、供貨商、中小競爭者、當地社區(qū)、社會弱者以及政府代表整個社會公眾。因此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涉及債權債務關系、競爭關系、環(huán)境保護關系、雇傭關系、稅收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等各個方面。
其次,公司法本身具有商事主體法性質。商事法中有的側重調整商事主體,有的側重調整商事活動,有的則側重調整商事關系的客體或對象,而公司法是其中的商業(yè)組織法或商事主體法。公司法是一種社團法人組織,是由多數人組成的團體,因而對其實行法律調整的公司法即具有主體法或組織法的性質。組織法的突出特點是對某種社會組織或團體的各種法律關系進行全面的調整,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調整此種組織的內部關系,而一般法律主要調整組織的部關系。作為主體法或組織法公司法雖然同時也具有商業(yè)活動法的特點和內容,然而公司法所以具有活動法的特點,是由于這些商業(yè)活動與公司的組織特點密切聯系,或者說它是公司這種組織特有的活動內容,需要在公司法中對此作出一并規(guī)定。實際上,公司的活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商業(yè)活動,這種活動一般的商組織都可以進行。另一種則是與公司組織特點直接相關的活動。這種活動一般只有公司才進行,這就是股票、債券的發(fā)行和交易活動。而公司法作為組織法,并不對公司的普通商業(yè)活動進行調整,而只是對其特殊的業(yè)務活動作出規(guī)定。所以,一個社會倡導公司對社會負責,推動體現公司社會責任的監(jiān)管體制,不是公司法單槍匹馬就能實現這一目標,這需要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貫穿這一公共政策。
公司社會責任與政府的公益性社會責任的界定。無論在道德層面抑或法律層面,公司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是在確定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應當界定公司社會責任與政府公益性社會責任之間的界限,即討論哪些社會責任應當由公司承擔,哪些社會責任應當由政府承擔,不應在公司社會責任的幌子下讓公司承擔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
譬如環(huán)境侵權責任中的無過錯責任,對企業(yè)是否不公平?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可能掩蓋國家或政府在環(huán)境污染中應當承擔的責任。在環(huán)境污染中,政府也是或多或少有一定責任的,如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城市和工業(yè)的發(fā)展缺乏規(guī)劃和計劃、或規(guī)劃不合理等,導致資源破壞和環(huán)境污染加劇等。再如勞動法中的工傷認定問題,當勞動者在上班途中因為見義勇為負傷,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企業(yè)將不能因此而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這對企業(yè)是否不公平?企業(yè)是否應當承擔這種社會責任?如果不認定,對勞動者與社會的影響是什么?還有破產法中的破產還債順序,將職工工資及各種保險費用放在債權人債權前面,是否犧牲了債權人利益來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秩序等。
總而言之,公司社會責任是在社會整體觀興起的大背景下衍生出來的對公司提出相應社會義務的觀念,社會責任是加在每一個社會成員身上的義務,這種義務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不能損害社會利益,同時在不放棄謀求自身生存利益的前提下由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主要是國家)指引為一定行為促進社會利益的增進,公司應該承擔這樣的責任,但社會責任不應該超出其應有的界限,否則會扼殺社會個體的存在,從而最終扼殺人類社會自己。
(摘自《集團經濟研究》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