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練筆是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形成的基礎。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時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怎樣使隨堂隨文練筆真正發(fā)揮作用?
一、巧借課文之“詞句”——撈米下鍋,活學活用
文章中好詞佳句、富有新鮮感的詞句有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句段或內容。教師可在課堂中了解,并結合實際,訓練學生現(xiàn)學現(xiàn)用詞匯、句段的能力。如學習了二年級第一單元《識字1》和《秋天的圖畫》,可任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式進行口頭作文,能力強的學生可進行書面片段作文。學生能夠寫出如下句子:“秋天來啦,大雁南飛,天空天高云淡,田野里疊翠流金,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果園里綠色的芭蕉在蕩秋千,龍眼一串串掛滿枝頭?!?/p>
二、抓住學生的“議論”——由此及彼,順水推舟
語文教學是聽說讀寫的活動,課堂上少不了說的練習。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說,順勢讓他們寫一寫。這樣,“說”為“寫”鋪設平臺,降低了寫的難度。為“樂寫”打下基礎。如學習三年級《燕子》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理解“光彩奪目”,讓學生看圖讀文圈畫:哪些景物構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小結:課文寫細雨、微風、柳絲、青草、綠葉、鮮花構成了多彩的春天;你們覺得多彩的春天僅這些事物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議論紛紛起來。于是。教師順勢讓他們說一說春天里還有哪些事物和不同的色彩,再指導寫一寫,以不同角度來理解春天的含義。
三、善用學生的“見聞”——登高望遠,迂回取勝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如何善用學生的質疑問難來進行練筆呢?讓學生認識深化便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如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青藏鐵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全線開通。在多種媒體的宣傳下,學生對這條鐵路線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學生甚至坐火車到過拉薩市。教師在課前向學生了解他們掌握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在上課之初。便發(fā)現(xiàn)學生已有強烈的一吐為快的欲望。教師大膽把課題改為《鐵路修到了拉薩》,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修拉薩鐵路的一些情況的了解,大膽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可以寫你看見鐵路沿線的風景、見聞,也可以寫修鐵路時發(fā)生的小故事……總之要不拘形式,只要內容與修建青藏鐵路有關即可。結果,學生的作品內容豐富、詳實,表現(xiàn)的形式多樣。通過互相交流,最后再自學課文,學生很快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了解了在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這樣的小練筆,給學生學習課文起到了一個很大的輔助作用。
四、挖掘學生的“生活”——自然童心,情至辭發(fā)
生活是一本教科書,也是一位最好的老師?!缎「伦雍团侄諆罕荣愃印芬徽n對小嘎子摔跤時的動作描寫極為細致,作者用了“站、圍、蹦、轉、揪、推、拉、拽、頂、扳”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從不同的方面對小嘎子的摔跤動作進行了細致描繪。在這當中,還夾雜著對嘎子心理活動的描寫,從另一個側面豐富了人物性格。動詞的準確運用和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塑造了小嘎子這個兒童形象,顯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畫上的功力。一位農村教師給學生這樣提示:我平時也看見過你們打架的樣子,想一想,打過架的同學,是怎么打的,當時怎么想的:圍觀的同學,又是怎樣的。能不能把你們當時的所思所想,像這個片段描寫的一樣,通過外貌、動作、心理活動等說出來,再選其中一點寫一寫。在心理完全不設防的情況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激活了。學生所寫的片段精彩極了。往常因為我們過于強調文章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所以學生寫的作文,都會先被戴上思想內容健康的帽子。因此,雖然學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卻不敢大膽地進行表達,以至寫作素材單調,缺乏新意。教師敢于指導學生挖掘平淡的生活素材,用平實、自然的筆調進行練筆,是我們寫作教學中所應追求的一種至高境界。
總之,培養(yǎng)學生隨堂隨文小練筆的習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