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學術界對于如何度量盈余管理存在較大的爭議。本文主要針對國內外對盈余管理的測度方法進行回顧和評述,并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的實際狀況,在中外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整合出能夠有效度量我國資本市場的盈余管理且具有可操縱性的方法。
[關鍵詞]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度量 凈資產收益率
一、引言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公司管理當局在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利用職業(yè)判斷和規(guī)劃交易等手段對盈利進行調節(jié),以達到各種目的的機會主義行為。資本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會計監(jiān)管制度的不完備性給企業(yè)的會計盈余留下了可操縱的空間,根據(jù)“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企業(yè)管理者為了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便自然產生了盈余管理的動機;企業(yè)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投資收益的好壞,不但如此,盈余管理也不利于整個資本市場的良性發(fā)展,鑒于此,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有效度量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二、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回顧
中外文獻對盈余管理的度量主要集中在兩類方法上,其一是用報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區(qū)間的不連續(xù)分布來度量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被稱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after Management);其二是以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存在程度來度量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應計利潤總額法、應計利潤分離法和具體應計項目法。
1.管理后盈余分布法
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主要通過檢驗報告盈余在臨界點(如,零點;上年盈余;本期分析師預測的盈余)附近的不連續(xù)分布來檢驗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該方法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1997)首先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研究假設管理當局存在為避免盈余減少或虧損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那么公司的盈余應大致呈正態(tài)分布,如果為避免虧損進行盈余管理,那么管理后的盈余明顯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即在樣本盈余分布統(tǒng)計圖上,緊靠零點左邊的樣本頻數(shù)比預期的要少,緊靠零點右邊的樣本頻數(shù)比預期的要多,他們的經(jīng)驗證據(jù)證實了這一推測,該方法主要采用直方圖和統(tǒng)計檢驗兩種手段。
2.應計利潤總額法
該方法的一個基本假定是,在公司財務報告中,只有經(jīng)營現(xiàn)金流量未被管理,而所有的應計項目都是管理過的,因此,應計利潤總額即為操控性應計利潤。該方法包括:①Healy(1985)模型。該模型通過比較不同樣本的平均應計利潤總額來檢驗盈余管理行為;②DeAngelo(1986)模型。
3.應計利潤分離法
該方法將應計利潤總額分解為操控性應計利潤和非操控性應計利潤,并假定非操控性應計利潤隨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由于在計算非操控性應計利潤考慮的因素不同,形成以下幾種模型:①Jones(1991)模型;②修正的Jones模型;③行業(yè)模型(Dechow等,1995);④橫截面Jones模型(DeFond等,1994);⑤KS模型(Kang和Sivaramakrishna,1995)。這些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設條件之上的,因此對其爭議較多。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對上述五個模型的可靠性進行了評價,發(fā)現(xiàn)Jones 模型和修正的Jones 模型能夠對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提供可靠的估計,并能有效地用于假設檢驗;因此Jones 模型和修正的Jones 模型在國內外度量盈余管理的程度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4.具體應計項目法
具體應計項目法主要針對某一特定行業(yè)中某一或某組特定的、需管理當局進行職業(yè)判斷的、金額大的應計項目作為研究對象。目前,運用該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銀行業(yè)的貸款損失準備和保險業(yè)的索賠損失準備。
三、結論與啟示
上述各種測度盈余管理的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管理后盈余分布法不需要估計應計利潤,通過考察報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區(qū)間的不連續(xù)分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且可以獲得盈余管理頻率和程度的證據(jù),但是該方法對于識別盈余管理的手段顯得無能為力,而且只適用具有特定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應計利潤總額法雖然將盈余管理的度量直接與會計報表數(shù)據(jù)聯(lián)系起來,但卻沒有考慮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化將導致標準誤差的加大,其使用范圍受到嚴格限制;具體應計項目法相對于應計利潤分離法,該方法更為容易識別影響應計項目的特定因素和檢驗盈余管理的手段和程度,但是該方法需研究者對制度背景和行業(yè)知識通曉,信息收集成本高,且局限于具體行業(yè)或小樣本,研究結論難以普及。
我國資本市場目前還處于弱式有效的狀態(tài),信息披露還不夠充分有效。針對目前我國IPO、配股和增發(fā)股票的對凈資產收益率要達到6%和10%的政策限制,對于涉及相關變動的國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存在程度的度量,采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比較有效的。而對于整個資本市場中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度量,應計利潤分離法仍然不失為一個適合的手段。鑒于此,構建適合我國特有資本市場狀況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