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6月15日的《青年參考》介紹:芬蘭曾連續(xù)幾年被評為“各國競爭力之首”。不少人問芬蘭成功的“秘訣”何在時,芬蘭人大多總是靦腆羞澀地回答:“沒有秘訣,就是求生存,老老實實地扎穩(wěn)根基?!眻匀膛c吃苦,不自夸、不自滿,靠著實在的基礎(chǔ)與那股堅毅的精神,芬蘭文叫做“Sisu”,也就是民族性格中普遍認為的“吃得了苦,就能生存”。芬蘭的進步是種不彰顯、很隱性的,它就像一杯“白開水”,連讓人看起來有點好玩的氣泡都沒有。有時,進步是總平均值,是一種把各項差異與落差加以加權(quán)計算后的均衡。芬蘭城鄉(xiāng)差距不大,圖書館分布全國,所有上學的孩子都有營養(yǎng)午餐,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教百,沒有人付不起學費,因為國家平平實實地把教育建設(shè)落實到不能再落實了。所有的中型、大型城市都有高水平的文化中心,那里有世界級的樂團與文化演出。這些看不到的東西,正是其競爭力之所在,國際評比機構(gòu)倒是看得清清楚楚;而這些被國際社會“看”得到的競爭力基礎(chǔ),在許多國家是看不到的。芬蘭國家競爭力的真正基礎(chǔ),其實就在這個國家扎實的國民教育、清廉自律的公私體系、平實有效的生活模式和珍惜目前得來不易建設(shè)成果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