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江口水庫的移民工作在搬遷階段既有可貴探索,也有無知盲動。在簡單的“革命”口號動員下,搬遷被簡化為“搬家”。早期的移民政策和規(guī)劃固然粗略,更因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看不到制度化的努力,加之工程方案大改、移民驟增,且政策轉向,好的經(jīng)驗不及總結即輕易放棄,致移民工作頗多失誤。
關鍵詞:丹江口水庫; 移民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12-0088-04
20世紀40年代以后,水利建設的高潮轉移到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1957、1958年當時中國最大的3個水利樞紐項目先后開工,分別是淹沒涉及豫、陜、晉,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水庫、至今仍為華東電網(wǎng)最大水力發(fā)電站的新安江水庫(因風光綺麗,又稱“千島湖”)和被周恩來稱作“五利俱全”的丹江口水庫。它們都是因為改造自然、防洪減災、利用水能、發(fā)展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而誕生,雖然在工程規(guī)模、施工、運用和移民方面有較大差異,卻因處在新中國從無到有的發(fā)展初期而在中國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研究中國非自愿移民的絕好樣本。
丹江口水利樞紐興建于1958年,1974年初期工程建成。水庫淹沒涉及河南、湖北4個縣,總移民人數(shù)38.3萬人,其中農(nóng)村移民35.3萬人。它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興建的三大水庫之一,至今,無論移民總人數(shù),還是農(nóng)村移民,都僅次于在建的三峽水庫(三峽工程動態(tài)移民超過120萬人,其中農(nóng)村人口44萬)。15年移民搬遷安置,告別故園;又10年動蕩返遷,苦苦掙扎;再10年國家扶持,轉機初現(xiàn)。就在移民遺留問題還未全然解決之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被批準興建,其核心工程便是將現(xiàn)有丹江口大壩加高14.6米,再移民22萬余人。本文將循著丹江口水庫的建設軌跡,關注移民歷程,探究水庫移民的癥結,以資現(xiàn)實之參考。
一、 屢屢發(fā)生的“以水趕人”
“以水趕人”是首先發(fā)生在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中的現(xiàn)象,作為有特殊意義的專業(yè)詞匯被收入1993年水利部所編的《水庫移民工作手冊》。該條目的解釋是:“它形象地刻畫出由于移民安置進度趕不上工程建設需要,水庫下閘蓄水后的被動局面。伴隨而來的是盲目后靠,不管有沒有后靠條件,匆忙在淹沒線以上盲目建房,其結果是難以安排移民生產(chǎn)生活門路,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往往造成二次搬遷安置”。[1]那么,當年的丹江口又是什么景象呢?
漢江于1959年底截流后,并未正常蓄水,但河水受到圍堰阻擋會影響到下瀉流量。第二年夏汛,庫水上漲接近120米水位線。雖然1958年12月27日丹江口工程總指揮部主持召開的第一次移民搬遷會議“確定于61年汛前完成120米高程以下的庫區(qū)移民”,[2]1959年10月召開的第二次移民搬遷會議“確定于60年6月以前把125米高程以下居民搬遷到就近的170米高程以上的地方”,[3]可是一無移民規(guī)劃指導,二無專設機構研究執(zhí)行,只是簡單的號召“為革命搬遷”,鼓勵“親投親,鄰找鄰,自由搬遷”,不能準確掌握搬遷進展,造成大量應遷居民滯留原地而受災。當時地方政府的一份文件在匯報居民受災情況之后,帶有意外之感地說道“看來無情的洪水雖然給群眾造成了困難,但對群眾積極搬家卻是一個很大的促進”。[4]之后,因為工程暫停施工,移民進程基本停頓,每到汛期即發(fā)生水淹居民事件。[5]據(jù)記載,從1960年夏季到1964年秋季,5年夏秋10季,就有8季受災。其中最嚴重的1964年,從9月5日到10月5日的一個月間漢江泛洪4次,老均縣城水位由103米漲到120.17米,為1935年以來最高水位。均縣(今丹江口市)受災人口11892人,倒塌房屋3557間,農(nóng)作物損失56.3%。[6]
1968年8月,第一臺機組發(fā)電在即。為保證發(fā)電,鄖陽地區(qū)領導親赴第一線指揮,均縣做了緊急動員,組織了400余人的搬遷工作隊,調動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從8月6日到10月15日將均縣、鄖縣共3萬多移民遷往隨縣、棗陽、南漳、沔陽、漢川等縣安置區(qū)。[7]時間到了1970年。電站已于兩年前開始發(fā)電。這年7月,大壩達到初期規(guī)模設計高程162米。而國務院批準的蓄水位是145米,遷移線是147米。按照規(guī)劃,各淹沒涉及縣歷經(jīng)5年分3批完成動遷21.2萬人。此刻,還沒喘口氣,丹江口工程局未通知各方突然超計劃運用,蓄水位超過147米,致使庫周近水位居民受淹。是年12月9日,國務院同意移民高程提高到152米。不到兩年之后的1972年5月8日,國務院又批復同意移民水位調整為157米。1973年11月丹江口工程蓄水再提高2米,壩前水位157米,鄖縣緊急動員10000余人、500余船只投入抗洪搶險,終因水位驟升造成損失折款198.38萬元。1974年10月漢江大水,壩前實際水位已達157.7米,財政部撥款救災。[8]1975年2月14日,國家計委批準最終移民高程159米。這樣,移民高程147米到159米之間,增加移民數(shù)17萬人,又分三批遷安,這就是后三批(即第四、五、六批,“后三批”是對整個庫區(qū)而言,湖北庫區(qū)只分成后兩批,即第四、五批移民)移民的由來。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以水趕人”現(xiàn)象貫穿于整個移民搬遷的各個時期,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末兩次中央權力下放時期尤甚。初期“全無規(guī)劃”,號召“自由搬遷”,“一切為水庫按時蓄水讓路”,頭年年中開會布置下年汛前即要搬出,先搬出來再說,并不掌握實際移民進度和去向。正式階段的一、二、三批雖有規(guī)劃,但規(guī)劃的科學性不足,且經(jīng)費短缺,執(zhí)行不力,安置區(qū)的建房速度遠遠滯后,革命運動式的搬遷好比“搬家”。四、五、六批移民完全是由水庫運用方案的多次修改衍生而來,實際情形同《水庫移民工作手冊》的解釋幾無二致。發(fā)生“以水趕人”雖是當時時代“重工程,輕移民”認識水平的直接后果,可并非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不僅當時就給國家和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帶來很大損失,而且成為接踵而來的移民生產(chǎn)、生活困難以及安置區(qū)原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發(fā)端。有鑒于此,不久后的上級文件很快對此作出了明確要求。[9]但是,時至今日的水利建設項目仍存有由此種認識上的偏差而導致的負面影響。
二、 曲折前進的外遷探索
在1959年1月南陽專署根據(jù)中央《關于動員青年遷往邊疆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的精神召開的支邊會議上,為安置庫區(qū)移民,決定分配給淅川縣8,000人的支邊任務。為此,淅川縣委決定從庫區(qū)計劃搬遷人口中完成。全縣報名申請者34893人,經(jīng)縣政府審定為8008人,分別安排在青海省黃南自治州循化縣、貴南自治州貴德縣和海南自治州貴南縣、都蘭縣。按軍事建制成立農(nóng)場,中央另撥支邊費用。1960年3月,將該批青年的家屬4709戶、14334人,遷至青海,合計移民22342人。后因氣候、水土不服及風俗習慣等原因,再加庫區(qū)尚未蓄水,陸續(xù)成批返回原籍,截止1962年7月已返遷15709人(除沿途死亡和流散外,留在青海定居的移民實數(shù)不詳)。為此,淅川縣政府成立三個返遷移民登記站,安排他們的生活、生產(chǎn)。河南省政府、南陽地區(qū)行署(專署)先后5次撥付返遷移民經(jīng)費57.2萬元,解決返回移民的生活問題。[10]
均縣亦有4906人的青壯年及家屬在1960年從淹沒區(qū)到新疆支邊,[11]具體情況不明。曾有研究認為此舉欠妥、不人道。在當時年代移民工作還屬于新鮮事物,又處于一切革命化的政治氣氛中,對它的復雜性缺乏認識,政策粗糙,簡單從事,更談不上理論建樹。史料所載這部分淅川支邊移民不僅是自愿報名,還是18~25歲的青年及其家屬,而且8008人中的1526人系掌握各種技能的技術骨干(包括教師、醫(yī)生、農(nóng)業(yè)技術員、演員、鐵匠等),并由24名脫產(chǎn)干部帶領,組織在現(xiàn)代形式的農(nóng)業(yè)企業(yè)中,從各方面講都大大優(yōu)于一般的移民。然而,這些粗放的國營農(nóng)場并不具有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方式,以及未考慮遷移人口的心理承受力和社會適應性,支邊必然是失敗的探索(據(jù)《湖北省志·民政》記載,中央《動員青壯年前往邊疆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要求湖北省動員遷送40萬人至新疆,湖北省從1959~1964年共遷送124000余人,其中大多數(shù)因生活不適和重土懷鄉(xiāng)而先后自行返回故土,僅余少數(shù)人員在新疆扎根[12])。
因為1962年到1964年主體工程停工,前期移民問題很快暴露出來,使得各方有時間反思一下。首先湖北省提出了對中央批準的初期工程的移民規(guī)劃,接著由湖北和河南兩省的主要負責同志(國務院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參加)于1965年5月11日至14日在武昌會議上確定了河南淅川移民由“河南包遷,湖北包干”,兩省移民經(jīng)費“標準統(tǒng)一,經(jīng)費公開”的原則,對移民安置去向亦作了研究。隨后就有關問題向水電部作了請示匯報。同年12月水電部批復,對移民安置規(guī)劃的總方針、概算經(jīng)費標準和使用重點、物質計劃、領導關系等共做了11條批復意見,并請兩省進一步落實移民安置規(guī)劃,由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辦,現(xiàn)在是長江水利委員會)匯總報批。根據(jù)水電部的批復,長辦會同兩省于1966年7月編制了《丹江口水利樞紐設計蓄水位145米水庫移民安置規(guī)劃報告》(以下簡稱《145米規(guī)劃》)。[13]為了取得經(jīng)驗,湖北省進行了外遷移民安置的選點、試遷工作。1965年3月27日至4月17日共用22天時間,將均縣首批移民8637人遷往宜城縣。[14]由于準備工作較為充分,沒有因搬遷造成非正常事故。安置區(qū)先是騰房供移民暫住,并于年底之前建起了全部4,300余間新房,政府還在生產(chǎn)上給予扶持,使當年生產(chǎn)就有了一個較好收成,穩(wěn)定了移民情緒,達到了試遷的預期效果。[15]
1966年9月底水電部批準了該安置規(guī)劃報告。計劃淅川縣移民以外遷湖北鐘祥縣圍墾大柴湖集中安置為主,一部分遷到防洪受益的荊門縣,少部分在本省相鄰的鄧縣安置。湖北省移民則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辦法,分別在襄樊、孝感、荊州、咸寧、武漢等地區(qū)所屬的15個縣內(nèi)安置。出發(fā)前各專、縣召開搬遷轉運會議,部署搬遷時間、次序、路線,調集運輸工具。廣泛發(fā)動,有送有接,于路設若干轉運接待站,提供住宿、茶水、伙食、牲畜飼料,途中還安排有治安保衛(wèi)、醫(yī)療救護。[16]移民本著先低后高,先近后遠的原則,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了分期分批搬遷。147米高程以下,湖北、河南各分三批搬遷。3批遷移時間大致為1965~1966、1966~1967、1967~1969年的冬春季節(jié)。一、二、三批移民大部分為遷往外縣或外省安置的農(nóng)村人口,共17.15萬人,少量由各縣內(nèi)部安置。
總體說來,吸取前段教訓,3批外遷移民的搬遷工作有計劃可依,加之組織有力,實施嚴密,整個過程較為順利。值得注意的是,從工程1962年初停工到1966年中安置規(guī)劃編制完成的4年多時間里,各方圍繞安置規(guī)劃發(fā)生了較大分歧。從現(xiàn)有的各種材料可看出湖北省和長辦是對丹江口工程最鐘愛最積極的兩方,前者是施工方和最大受益方,后者是這項當時最大水利工程的設計方。面對移民安置的困難,湖北省和長辦更多考慮工程產(chǎn)生的發(fā)電、防洪和灌溉效益,雖然中央否定了1960年長辦提出的175米蓄水方案,接著大壩發(fā)生嚴重質量事故而停工,甚至還傳出工程要下馬的風聲,但是這兩方始終在爭取國家財力能夠允許的最大效益方案。時任湖北省長、丹江口工程指揮長的張體學不但常駐現(xiàn)場協(xié)調指揮,還多次赴北京匯報和給國務院寫報告力保工程進行下去。而長辦在國務院于1964年12月7日批文同意防洪結合發(fā)電方案(壩頂高程147米,蓄水位140米)后不到半年的1965年5月先是上報壩頂高程152米方案,緊接著又在8月份提出162米方案(8月份的報告系水電部、湖北省人委、長辦聯(lián)合向國務院呈報,此前的5月11~14日,在武昌召開的丹江口水庫移民會議已經(jīng)要求按壩頂高程162米施工,蓄水位提高到145米,相應移民高程147米)。最終,國務院于1966年6月同意162米方案。在方案迭變的這幾年,后靠安置下限高程一直無法確定。長辦考慮工程的后期完建希望后靠安置在172米以上,而各庫區(qū)縣認為安置高程低些好,并且前期“以水趕人”,10萬移民遷而未安大部返回,臨時安置,地方政府耗費不少精力和費用不說,還損及威望。為一勞永逸,節(jié)省開支,各方協(xié)商的結果就是147米以下的移民以外遷為主,故一、二、三批移民基本外遷。另外,移民外遷也還有歷史淵源(均縣曾提出移民進城和進工廠)和就地安置的現(xiàn)實壓力。迭出的變化和分歧令各庫區(qū)縣無所適從,所訂之移民安置規(guī)劃一再修改,[17]隨著文革的影響日益全面化,規(guī)劃的指導性已非常淡化。1966年以后的移民搬遷又開始了年中開會布置任務,年底到第二年汛前即要遷出的緊張局面。
三、 重復搬遷為調整
重復搬遷有多種情況。最早是前期沒有規(guī)劃、以水趕人遷出又回流的7萬移民。因為沒有規(guī)劃,補償極少,搬遷之后,又不管安置;自由選點搬遷的,與安置地協(xié)調困難,無法投入生產(chǎn)勞動,在集體化時期就意味著沒有飯吃。這時水庫還未正常蓄水,他們回到庫區(qū)靠耕種汛后露出來的消落地和領取政府救濟維持生活。
因為壩頂高程和蓄水位多變,造成一、二、三、四批內(nèi)安后靠的部分移民被安置在三條移民線(147、157、159)之間,不得不二次甚至三次搬遷,直到安置在159米以上的地方。
1965年3月到1967年秋,宜城縣先后四次接收安置第一、二批均縣移民3萬人,全部安排在流水、板橋兩個區(qū)的6個公社,到1966年底即已發(fā)現(xiàn)計劃安置過于集中,并使當?shù)鼐用裆钏较陆怠?967年流水、板橋兩地移民群眾成立造反派組織,用“文革”最流行的形式“造反”來表達對土地不好、水利條件不好或安置過于集中的不滿,并要求復遷。同宜城縣相似,1968年元月外遷到襄陽縣的移民也提出了復遷要求。襄、宜兩縣移民代表多次赴省上訪,時任湖北省革委會副主任張體學3次接見移民代表,并答應重新妥善安置。隨后省、專、縣派出聯(lián)合工作組調查研究,做移民思想工作,制訂復遷方案(政府癱瘓影響到問題的及時解決,1967年正是“文革”最亂時,從省到縣的政府工作由“抓革命促生產(chǎn)指揮部”負責。據(jù)檔案記載,當時湖北省“關于丹江口水庫均縣移民幾個問題的答復”:復遷調整要待各級革委會成立再作考慮。)。1970年1月21日開始到2月4日,宜城縣從上述兩區(qū)復遷1萬人安置到官堰、小河、劉猴、璞河、南營等5個區(qū)。之后又陸續(xù)遷出部分移民。襄陽縣也復遷了1萬人。[18]
1965年到1967年荊門縣分兩批共接收安置河南淅川縣移民約2.6萬人。由于第一批是成建制安置(以一個大隊或數(shù)個生產(chǎn)隊為建制遷入當?shù)卮箨牐?,人口過分集中,耕地瘠薄,面積有限,移民和當?shù)鼐用穸汲S胁粷M情緒。其間還一度發(fā)生了因荊門縣糧食欠收而拒絕接收第二批淅川移民的事件。[19]1969年夏天,移民同老居民矛盾激化。從8月1日起,十里鋪公社移民同當?shù)剞r(nóng)民械斗3天,造成死亡14人、重傷66人和毀壞公共財物的嚴重后果,后經(jīng)派駐解放軍方得以制止。12月在襄樊召開的移民會議中檢查集中安置的弊端,提出“打亂建制,分戶插隊,就近不就遠,一次安置好”的辦法,荊門縣將接收的第一批移民,除少數(shù)隊外,絕大多數(shù)復遷,分散安置到8個區(qū)的271個生產(chǎn)隊,共12105人。[20]
還有少部分外遷移民,在日后的返遷大潮中回到庫區(qū),并最終得到了政府的批準。主要是一些在遷出地工作的干部、職工的家屬,還有在外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
重復搬遷是對早期暴露出來的移民問題的一種調整,既有移民個體的自發(fā)行為,也有政府主導的行為。全國性的政治混亂和無政府狀態(tài)也使廣大移民意外地得到了表達意見的機會,各級政府在解決過程中處理得比較及時,采取了一些合理有效的辦法來緩和矛盾。需要說明的是,發(fā)生在宜城、襄陽、荊門三地的復遷事件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續(xù)的移民工作都產(chǎn)生了未曾預料的影響。按照規(guī)劃,均縣的3批外遷移民全部安置在襄、宜兩縣,[21]因為發(fā)生了復遷事件,非但第二批遷移任務沒有完成(約1.6萬人未遷),且直接導致后續(xù)安置去向的重大改變——繼續(xù)搬遷的2.4萬均縣移民全部遷往棗陽縣、南漳縣、隨縣、漢川縣、沔陽縣、武昌縣等6個匆忙選定的安置地區(qū)。還有,在如此大規(guī)模、緊張的搬遷形勢下,1967~1968年冬春的移民遷置卻暫停了,后面就出現(xiàn)了為保證1968年第一臺機組發(fā)電而進行的緊急搬遷。正因為如此大規(guī)模的緊急搬遷,安置區(qū)的接收工作無法應對,生產(chǎn)用地來不及調整,原本滯后的建房速度雪上加霜,新辟的6縣安置區(qū)老居民還未宣傳發(fā)動等等,都使得第三批外遷移民的生產(chǎn)、生活立刻就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不能不說,日后的返遷大潮正是復遷事件的演化。甚至可以說,復遷事件催化了移民政策由外遷向內(nèi)安的轉變。
四、 小結
1958年工程上馬正是“大躍進”運動如火如荼之時,“人民公社化”正席卷全國。9月1日舉行開工典禮。10月31日丹江口工程局改組為漢江丹江口水利工程總指揮部,各級按師、團、營、連的軍事建制。而此時,自各級政府都沒有設立移民搬遷安置機構,其間的移民實施工作,主要由省、長辦和工程總指揮部通過會議、函件通知形式下達任務要求,具體搬遷安置工作由各有遷安任務的縣組成臨時班子負責領導和組織實施。工程初期,進展順利。1959年2月28日,右岸圍堰工程完成;5月1日,第一期圍堰基坑開挖完成;12月26日,截流合龍。“三年建成,兩年掃尾”的目標似乎勝利在望。為適應工程進度,工程總指揮部于1958年12月27日、1959年10月29日和1960年3月27日召集三次移民搬遷會議,要求各縣在1961年汛前把125米高程以下10萬居民全數(shù)遷出。這時對待移民搬遷完全不顧補償原則,各地普遍鼓勵移民“自由選點”、“為革命搬遷”,在某些地方竟出現(xiàn)背著錢袋子發(fā)錢,未曾搬遷先扒房的簡單、粗暴的做法。河南省還將中央分配給平原縣的移民支邊任務以丹江口水庫移民作抵遷去青海。
事實證明“大躍進”、“共產(chǎn)風”、“命令主義”的冒進做法,不但使丹江口工程因質量問題被迫停工、修改設計,還造成初期搬遷的移民得不到好的安置,絕大部分回流,動蕩流離。而那部分有效遷出的約3萬移民(即老移民,詳見第三章第一節(jié)),據(jù)1983年統(tǒng)計,1958~1983年政府歷次補償總計人均僅125元。[22]
1991年國務院發(fā)布了指導水庫移民工作的第一部專項法規(guī)《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以下簡稱《移民條例》),之前還處于草案討論階段時,水利部配發(fā)有一份說明“總結近四十年的經(jīng)驗教訓,造成移民沒有安置好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一條是,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工作無法可依,既無統(tǒng)一的政策,又無統(tǒng)一標準?!逼鋵崳?953年12月5日由政務院公布施行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就包含了中國政府關于非自愿移民的第一個重大政策聲明,其中對國家建設征地項目的原則、審批、補償、安置以及群眾參與等方面已有粗線條的規(guī)定,如“國家建設征用土地,……必須對被征用土地者的生產(chǎn)和生活有妥善的安置。如果對被征用土地者一時無法安置,應該等待安置妥善后再行征用,……用地單位申請核撥用地時,須送交征用土地申請書,并附對被征用土地者的補償、安置計劃,以及經(jīng)批準的建設工程初步設計文件,……如果征用大量土地,遷移大量居民甚至遷移整個村莊的,應該先在當?shù)厝罕娭星袑嵶龊脺蕚涔ぷ?,然后把有關征用土地的問題,提交當?shù)厝嗣翊泶髸懻摻鉀Q。……征用土地的補償費,由當?shù)厝嗣裎瘑T會會同用地單位和被征用土地者共同評定。對于一般土地,以它最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chǎn)量的總值為標準;……遇有因征用土地必須拆除屋房的情況,應該在保證原來的住戶有房屋居住的原則下給房屋所有人相當?shù)姆课荩蛘甙凑展胶侠淼脑瓌t發(fā)給補償費?!盵23]同年12月11日,時任水利部副部長李葆華在《四年水利工作總結與今后方針任務》報告中明確指出水庫、蓄洪區(qū)移民問題“今后興修水庫或開關蓄洪區(qū),盡可能在少遷移人口的原則下舉辦。遷移人口的多寡,應經(jīng)一定的機關批準。必須保證被遷移人口的生活不低于遷移前的水平,保證找到土地和職業(yè)。在遷移時盡可能由政府發(fā)給足夠的遷移賠償費,……盡可能做到不損接受移民群眾地區(qū)的群眾利益。同時還要進行艱苦的政治工作,做到對新來戶不排擠、不欺生。”[24]這些政策要求減少項目移民,保證移民的生活水平不降到原來水平以下,支付足夠的補償,保護安置地的原有社區(qū)不受損失,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以確保移民被新社區(qū)接受。雖顯粗略,卻不失為合理,甚至與世界銀行目前使用的政策原則相當一致,而在制定時間上遠遠早于后者,[25]但遺憾的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看不到制度化的努力。直到1963年自省以下各級政府都沒有設立移民搬遷安置機構。后續(xù)的各級政府文件及工程設計部門的報告一致總結當時的移民搬遷安置“全無規(guī)劃”。前面的研究也顯示第一、二、三批移民安置規(guī)劃出于地方政府和設計單位的分歧,其中的第三批更由于復遷事件而被打亂。而“規(guī)劃”正是“制度”保障“政策”實施的第一步。
移民外遷雖是各方分歧的結果,但無論當時抑或現(xiàn)在都屬合理的選擇,又有較為詳細的規(guī)劃和謹慎試點,如能在技術、物料、資金上得到及時支撐,并輔以細致工作發(fā)動新老居民,當會有助于移民工作少走彎路。惜乎命運多舛,不但工程方案大改、移民驟增,且政策轉向,好的經(jīng)驗不及總結即輕易放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庫移民工作手冊[Z].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
[2][7][22]丹江口水庫移民系統(tǒng)研究[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3]漢江集團公司檔案館館藏檔案[Z].
[4][6][9][15][16]丹江口市檔案館館藏檔案[Z].
[5][10][19]淅川縣移民志[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8]丹江口市移民志(1988年未刊稿)[C].
[10][19]淅川縣移民志[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1]丹江口市志[C].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12]湖北省志·民政[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13][17][21]長江水利委員會檔案館館藏檔案[Z].
[14]漢江集團公司志[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18]宜城志[C].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0]荊門市志[C].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3]中國法律法規(guī)大全(電子版)[C].
[24]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1953-1957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檔案資料選編·農(nóng)業(yè)卷[C].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
[25]世界銀行.中國非自愿移民[M].南京:移民研究中心譯,1997.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