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
“非物質”與“物質”結合保護
我國從前比較重視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逐步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是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延伸、拓展、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于其他智力成果,主要是靠人的傳承,體現(xiàn)在動態(tài)上,很大一部分是以口傳身授的形式得以存續(xù),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斷裂都會帶來失傳的危險。因此,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是刻不容緩的。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剛剛起步,當務之急是讓傳統(tǒng)更好地回歸社會,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非常有必要。舉個例子來說,日本在這方面的成績較為顯著。有許多外來技藝、表演形式等傳入日本后,卻能成為日本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很好地保留下來,難能可貴。日本無論從觀念、方法還是法律層面都站在了一個高度,這些經(jīng)驗為我們開展保護工作提供了參考。
目前對于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仍存在一些爭論。比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市場的問題上,有人極力回避,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與金錢沾邊;也有人將民俗進行旅游開發(fā),過度商業(yè)化,甚至庸俗化。
對待“市場”,我們應該辯證地看,“過猶不及”的方式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的行業(yè)本身就有效益,比如同仁堂等老字號。多年形成的企業(yè)文化,就是經(jīng)營當中的文化。如果擁有市場,發(fā)展就更不成問題了,何樂不為?對于片面追求利益的行為,當?shù)卣块T應當起到監(jiān)管作用,提高認識,避免以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名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破壞。
文物是靜態(tài)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靈動的,當兩者結合起來的時候,展現(xiàn)出來的整體面貌將更加有聲有色。我希望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是將“物質”和“非物質”保護結合在一起,這樣價值更大,更能體現(xiàn)出歷史上當時的環(huán)境和特色。
北京就有許多杰出的代表。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一項就是“智化寺京音樂”。智化寺建于明代,是明英宗時期大太監(jiān)王振的家廟。智化寺京音樂來源于明代宮廷禮儀音樂,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智化寺莊嚴古樸,本身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智化寺京音樂世代相傳,到現(xiàn)在傳承人仍能演奏古樂。音樂與建筑始終沒有離開,它們在結合中傳遞著文化的內涵,相得益彰。如果把它們剝離開來,那么建筑失去了活力,古樂失去了背景,魅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還有一個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雍和宮。每年臘月初八,雍和宮都會免費為游人提供臘八粥。“臘八節(jié)”原本是一個與佛教有關的節(jié)日,用來紀念釋迦牟尼得道,后來漸漸在民間風行,演變成一種民俗。很多老百姓為了喝到這碗粥,大清早就開始排隊,據(jù)說喝了雍和宮的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增福增壽。一碗粥在這種佛教文化里便賦予了額外的含義,它只有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才能顯現(xiàn)出其中的文化特質。
我個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與北京歷史名城的保護結合起來,兩者互相補充,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豐富性將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北京的文化積淀太深厚了,遼金元明清五代都城,博大精深,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的舞臺。
北京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主任趙怡平:是“原汁原味”,還是“在發(fā)展中繼承”?
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政府一直都在做。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前,我們的提法是“民族民間文化”。
2004年,文化部、財政部已經(jīng)制定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從2004年~2020年分三個階段實施。2004年~2008年,先行試點、搶救瀕危; 2009年~2013年,全面展開、重點保護; 2014年~2020年,補充完善、健全機制?,F(xiàn)在我們處于起步階段,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發(fā)文通知,從2006年開始,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如今保護工作已經(jīng)與國際接軌,同時借助媒體、網(wǎng)絡的宣傳,老百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今年初舉辦的“我最喜歡的北京春節(jié)廟會評選”可見一斑,參與人數(shù)之多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近100萬市民參加了這項活動。這也反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仍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上,現(xiàn)在爭議性很大。究竟是原汁原味地保護好呢,還是要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保護?關于這個問題,連專家之間都在“打架”。今年的蘇州論壇上,有的專家認為必須像保護文物一樣,原封不動;另一些專家緊接著反駁,這不能像木乃伊一樣保護,必須發(fā)展。作為工作人員來說,我們兩手都要做,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在繼承中發(fā)展。我認為這兩者并不矛盾。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在不停地發(fā)展中,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和100年前、500年前也是不一樣的,由此看來所謂的“原汁原味”也是相對的。不可否認,當代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高度發(fā)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環(huán)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原生態(tài)的農耕社會不可能復現(xiàn),這種巨大的變遷給我們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相片、錄音、錄像、文字記載等方式保存下來,放進博物館,留下資料,給后人一個交代。
在保留了原真性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盡量完善它、發(fā)展它。舉例來說,“天橋中幡”是老天橋的傳統(tǒng)絕技,表演者用手或身體其他部位接觸一根長約11米的幡旗,并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但其中不乏一些危險性動作。有些政協(xié)委員觀看后提出建議,出于對藝人安全的考慮,可以適當刪減高危動作。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老一套表演方式完整記錄、收藏,而作為當今表演則有所揚棄,使之更加合理。
總的來說,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保護一個結果,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在保護一個過程,即“活態(tài)保護”,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傳承”。因此,“人”的保護成了重中之重。
文化部已經(jīng)起草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目前正在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在政策和經(jīng)濟兩方面對傳承人進行保護的同時,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其中的一項工作就是從孩子們抓起,走進校園作宣傳,定期發(fā)放讀本、舉辦展覽、組織表演、安排老師教課等等,讓學生從概念上認識,并培養(yǎng)真正的興趣。
我們有信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隨著下一代的成長而發(fā)揚光大。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白庚勝:
這是一場全民運動
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guī)劃,分步實施”方針的指導下,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已經(jīng)發(fā)生重大變化。除了仍以文化工作者為主外,還有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加入到了保護行列之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幾乎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文化運動”,使之極具廣泛性與群眾性,也使全面保護全國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可能。
當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以往迥異的是,它在五六十年代大都局限于少數(shù)民族,對漢族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未作過全面保護,僅限于個別文物,或個別獨具特色的文藝種類,而今則是對全中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大盤點、大保護。
就其范圍來說,當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不孤立進行,而是與物質文化遺產、口頭文化遺產保護互相呼應,整體推進,取得明顯效果。
中國當前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并不就保護而保護,還與文化傳承、轉型、創(chuàng)新、開發(fā)適度結合,既作學術性的靜態(tài)保護,又作生活化的動態(tài)保護,以期將文化遺產保護在生產之中、生活之中,從而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保護生態(tài)。
北京林業(yè)大學客座教授朱巖:
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覓源頭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文化”范疇,不是“商品”。如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走入過度“商業(yè)化”的誤區(qū),雖然在宣傳和推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卻把原生態(tài)的表演弄得不倫不類。文化需要傳承,不是簡簡單單的普及,不要滿足于形式上的喧鬧,這樣只能觸及到非物質文化的皮毛。
除了要排除商業(yè)化帶來的負面因素,“尋覓源頭”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的一項主要工作。只有將它放到原來的環(huán)境里,還原它,其中的文化底蘊才能流露出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時還需要一批有熱情有使命感的知識分子。他們將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堅力量。
編輯/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