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狀元,人們可能會立即想到“八府巡按”、禮部尚書、欽差大臣,手持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后奏的“出京二天子”……其實,這不過是戲曲演義、民間傳說的“假語村言”而已。就以清朝為例,中狀元后所授的官職是“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比“芝麻官”略高一點。中了狀元也不一定就能招駙馬。狀元也不一定就是“天下第一”有學(xué)問的人。因為古代(特別是明、清)科舉考試主要科目有八股文、試帖詩、經(jīng)論、律賦,內(nèi)容主要出自《四書》、《五經(jīng)》??忌欢ㄒ凑瞻斯晌牡乃腊甯袷讲僮?,不允許自由發(fā)揮,所作文章形式僵化,內(nèi)容空泛,脫離社會實際,故而選拔出來的“魁首”也多是些思想枯僵,因循守舊之輩。歷史上在文學(xué)、科學(xué)、治國安邦等方面有成就的狀元并不多。更有甚者,科舉考試弊端重重,有不少是憑皇帝或皇太后一時好惡,任意圈點,兒戲之中牽連著考生的命運,所以,“走運”和“倒霉”的狀元就屢見不鮮了。下面就來擺一擺這五花八門的狀元龍門陣。
“布衣狀元”
南宋時期,浙江永嘉縣文士朱梅渠,字儲謀,天資聰穎,才華過人,28歲時進京赴試,文章出眾堪為榜首。主考官王某決定推其為第一名,為慎重起見,又將試卷攜回府中連夜細審,不料因年老健忘,竟將之遺忘在枕下。
待到放榜日,朱梅渠見榜上無名,大惑不解,立即拜謁主考,要求查卷。此時王某才想起考卷遺忘未報,十分歉疚,只好勸他下屆再考,定能獨占鰲頭。朱梅渠自恨才高命舛,憤歸鄉(xiāng)里,躬耕田園,清貧自守。后來有一年,韃靼國來朝,進獻圓木一根,形狀怪異,兩端均等粗細,聲言中原有人識得此木何處為頂何處為根,便甘心臣服,否則即欲興兵犯境。滿朝文武無人能識,皇帝十分焦急。此時,新科狀元王十朋奏明自己的業(yè)師朱梅渠博古通今,定能識別?;实勖浼被赜兰握埥?。朱梅渠笑答:“《太極歷判》有云:‘輕清為天,重濁為地’??蓪⒋四酒街盟校≌邽轫?,沉者為根?!蓖跏蠡刈?,試之果然,外邦使臣誠服而退。宋高宗大喜。查明朱梅渠經(jīng)歷,驚嘆之,意欲征其入朝為官。朱梅渠婉言辭謝。高宗欽封他為“布衣狀元”,欲賜給“天下第一”金匾,王十朋回奏:“譽之過高,非恩師所愿?!备咦谟指念}“溪山第一”。此匾至今樹立在永嘉花坦村村頭,以示對這位布衣狀元的永久紀念。
“口彩狀元”
清代道光年間,安徽天長縣有一位才子戴蘭芬,聰慧多才,生性幽默,能言善辯。弱冠之年進京赴考,途經(jīng)濟南。某夜,忽想起家鄉(xiāng)有“討口彩”風(fēng)俗。即于夜半子時外出,遇人就問禍福之事,討人“吉言”,以測命運。當下約同窗二人往河下去“討口彩”。時至三更,萬籟俱寂,正行間,忽見河邊一漁船燈火熒熒,艙內(nèi)一嬌俏漁娘正在燈下刺繡。三人齊喊:“小娘子,有句話請教一下?!迸右豢慈随移ばδ?,夜半三更恐不懷好意,也不理睬。戴蘭芬拾起一石頭向船邊擲去,只聽“嘭”一聲。水花濺了滿艙。女子大怒,出言不遜。戴蘭芬乘機搶問道:“請問今科狀元出在何處?”漁娘脫口罵道:“出你娘的肚子里!”他一聽,哈哈大笑,拉起二人就往回跑,邊跑邊笑,樂不可支。二人不解,說他“犯賤”。戴蘭芬說:“我乃獨生子,今科狀元出我母腹中,舍我其誰耶!”二人也大笑而歸。
待到考完放榜,戴蘭芬卻只中了第九名,大出所料。按當時制度,主考官會同閱卷大臣共同商定將成績最好的十份考卷緘封,上呈御覽,由皇上面試,欽點狀元。當金殿面試到戴蘭芬時,皇帝問他姓名籍貫,他脫口而出:“小民天長第九,戴、戴蘭芬?!庇捎谝粫r緊張,連說兩個“戴”字。這一答,無形中給了道光皇帝一個“碰頭彩”,喜得眉開眼笑,連說:“好!好!好一個‘天長地久,代代蘭芬’,如此捷才,當為榜首。”當即御筆親點了狀元。從此,這個“口彩狀元”的美好故事就在天長一帶傳揚開來了。
“指標狀元”
清代皇帝對每一位科考中的狀元,都要查問祖籍世系,對各省各地錄取的名額要實行“統(tǒng)籌兼顧”,以達到“均衡、公平”。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生趙翼名列第一?;实塾[時,見趙氏乃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沉吟片刻說:“江蘇、浙江考的狀元不少了,西部各省卻是空白呢?!彼谷粸榱恕鞍捕▓F結(jié)”,把這個狀元“指標”批給陜西省。于是,陜西考生王杰被點了狀元,而趙翼換成了第三名探花,無可奈何,只嘆自己“生不逢吉地”矣。
“白卷狀元”
“文革”期間高考交白卷的笑話,至今記憶猶新,豈不知古代也有這一景。不同的是,前者胸?zé)o點墨,不得不“白”,而后者滿腹經(jīng)綸,故意“白”之耳。
據(jù)《清朝野史大觀》卷十記載,江南名士馬士琪赴省試,試題是“淵淵其淵”,他雖然飽讀四書五經(jīng),但對這個怪題卻無從下筆,握管沉思,直到交卷時仍無一字。情急之下,心一橫寫“詩”一首:
淵淵其淵實難題,悶煞江南馬士琪。
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這次省考自然是名落孫山,但這首打油詩卻名揚四方。直到民國年間,學(xué)者陳琰評論說,當時馬士琪胸中早有成文,只是由于他總想拔頭名,慎之又慎,不敢下筆,才鬧此笑話。在此后的歷屆考試中,他連科奪冠,終于中了狀元,但人總忘不了前事,仍稱他為“白卷狀元”。
“美名狀元”
中狀元居然與姓名有關(guān),這種荒唐事,在科舉時代不斷發(fā)生。
南宋理宗寶四祐年(1256),江西吉水人文天祥,21歲赴試,文章錦繡,特別對于治國安邦的策論見解超凡,主考官將其列為第五名。皇帝御覽時,一見籍貫是“吉水”,名“天祥”,字“宋瑞”,大悅,說:“天降祥瑞,賜我大宋治國安邦之棟梁?!敝骺脊倜ε鸟R屁,指著文天祥的策論卷說:“是卷古誼若龜鏡,忠奸如鐵石,臣敢為得士賀。”理宗皇帝信手提朱筆點了他個狀元。
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稱帝后為了顯示尊貴,特愛清潔,凡器物必令反復(fù)洗滌,稍有不潔即重責(zé)下人。某次科考,在“御覽”考卷時,見有“殷拂,字去塵”的人,非常高興,說:“既拂矣,又去塵,觀其名必潔士也?!币桓吲d,點了狀元。又“亟遣議親”,招了這個“干凈”的駙馬。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考試。主考定第一名是吳晴,諧音“無情”。嘉靖帝不悅,意欲另選,抬頭見殿前旗幟被風(fēng)吹卷,被他看成“雷”字形狀,以為是“上天示意”,就要點姓雷的為狀元,可遍翻考卷無姓雷的,只找到一個叫“秦鳴雷”的,被他點了狀元。實屬荒唐至極。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考試,恰逢慈禧69歲壽辰慶典,此時光緒帝已被囚禁,一切由慈禧獨斷。在點狀元時,聽到喊“王國鈞”,她老臉一拉,眉頭一皺說;“好難聽!”因為諧音是“亡國君”,嚇得主考大臣慌忙將此卷收起,又往下喊,直到第十名,是山東濰縣人王壽彭。她兩眼一亮,連聲叫好,因為她想到“王”者“壽比彭祖”,大吉大利,立即點為狀元。
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考試,是慈禧為慶賀自己70歲壽辰特加的“恩科”。也是中國科舉歷史上最后一科。狀元本來取的是廣東人朱汝珍,慈禧一看,立即引起了“條件反射”,心想,姓朱與明朝皇帝是本家,廣東人,與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文這些“叛逆”是同鄉(xiāng):這個“珍”字與珍妃同字,處處叫她惡心,立即扔在一邊。又看到一個河北肅寧人劉春霖,大悅,對主考官說:“連年干旱,還是‘肅靜安寧’為上?!绷⒓袋c為狀元。這也是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可惜生逢末世,未能做官,只被派過一次去云南差使。清亡后。寓居北京西城,賣字為生,自稱“第一人中最后人”?,F(xiàn)故宮清官檔案中尚保留該科的金榜,寫著“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一名劉春霖”。
“借光狀元”
據(jù)張伯駒《春游社瑣談》所記,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科考,廣西人張建勛30多歲進京赴試,在保和殿殿試時,直到黃昏仍未完卷。眼看時辰已到,監(jiān)考的王大臣8人都要立即“掣卷”。當時領(lǐng)班的是貝子奕謨,乃惠親王之子,他走近一看,只剩策尾最后兩行未寫完,又看他的卷面工整,看他焦急不安的神情,已過“而立”的年齡,“知為邊省寒士”,很表同情,就把自己吸水煙用的紙捻燃著,以微弱的光亮照明讓他繼續(xù)寫,一直燃盡兩根紙捻,終于讓他寫完交了卷。發(fā)榜時,果然中了狀元,他十分感激貝子奕謨的救助。后來人們都說他是紙捻照亮的“借光狀元”。
四狀元會祭
清光緒年間,發(fā)生過一次“四狀元會祭”的盛事。舊時代富豪及權(quán)勢之家,在辦理喪事時,有“題主”風(fēng)俗,即在一個木牌位上寫逝者“某官某人之神主”字樣,其中“主”字上面一點不寫,要請當時名人用朱筆將這一點補上,稱為“點主”或“題主”,點主的領(lǐng)軍人物叫“鴻題”,再選地位稍低的二人為副,叫“襄題”。最理想的“鴻題”應(yīng)是當過主考的翰林,因為他曾朱筆點過“紅榜”,吉利。若能請到狀元點主,那是極大的榮耀。光緒某年,閩浙總督張之萬(張之洞的族兄)母親去世,大辦喪儀。之萬是海內(nèi)文宗,道光丁未科狀元,其族弟張之洞也是狀元出身,門第顯赫,自然要請大名士點主,于是請動了光緒帝師翁同穌為“鴻題”,洪鈞(同治狀元)、陸潤庠(同治狀元)為“襄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狀元題主,四狀元祭奠”空前盛事,極盡榮耀。
另外,民國年間,猶太富商哈同在上海去世。他的“慈淑夫人”羅迦陵也附庸風(fēng)雅,按照中國風(fēng)俗,以一萬銀圓請末代狀元劉春霖,各五千銀圓請榜眼夏壽田、探花鄭三元在靜安寺路“愛儷園”為哈同“題主”,也算風(fēng)光一時了。
(責(zé)編 朱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