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吟詩作賦是風雅之事,似乎是文人雅士的專利,與武人無關。其實,有一些武人也愛風雅,并且留下不少詩作。
唐代“安史之亂”,安祿山敗后,史思明率叛軍到達東都,正趕上櫻桃初熟。當時,他的兒子被封為懷王,駐守河北。史思明捎了些櫻桃給兒子,還附上了一首詩:
櫻桃一籠子,半赤已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至。
周至當時在史思明兒子的軍中。詩寫成后,眾人便竟相吹捧,都說:“明公這首詩真是絕妙。不過后兩句若改成‘一半與周至,一半與懷王’,就與上面的‘黃’字押韻了?!笔匪济髀勓源笈?。說:“我兒子怎能居周至之下!”一句辯解,活脫脫地表現(xiàn)了史思明的蠻橫與霸氣。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時突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他認為這是祥瑞,喜不自禁,當即以《詠雞鳴》為題賦詩。頭一搖吟出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彪A前眾臣聽了,覺得出語太俗,想笑卻都不敢笑出聲,只好忍著往下聽。又聽得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庇腥艘褜嵲谌滩蛔×?,忙扭過頭去掩口偷笑。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不以為然,接著又念出后面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后兩句不可一世的氣勢,驚得眾人瞠目結(jié)舌。
民國時期,軍閥韓復榘盤踞山東。有一天他游興大發(fā),游了趵突泉,又游大明湖,并且賦詩兩首。其一為《游趵突泉時所作》:“趵突泉,泉突趵,三個泉眼一般粗,咕嘟咕嘟又咕嘟?!逼涠椤队未竺骱罚骸按竺骱?,湖明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走一蹦跶?!?/p>
兩詩內(nèi)容空洞不算,粗鄙低俗也到了家。
軍閥張宗昌曾投奔韓復榘。韓復榘愛寫詩,張宗昌斗大的字識不了幾籮,也附庸風雅,寫起了詩。他有一首《天上閃電》:“忽見天上一火鏈,好像玉皇要抽煙。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這樣的詩,想象力倒是很豐富,可惜完全是一副大煙鬼的口氣。張宗昌還寫有《笑劉邦》:“聽說項羽力拔山,嚇得劉邦就要竄。不是俺家小張良,奶奶早已回沛縣?!弊詈笠痪洹澳棠獭笔莻€罵人的話,應讀作“奶奶的”。還有一首《俺也寫個大風歌》:“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nèi)兮回家鄉(xiāng)。數(shù)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痹凇队翁┥健芬辉娭姓f:“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边@三首詩,口氣挺大,有一種小人得志的流氓無賴腔調(diào),還透出軍閥武人的驕橫。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許世友將軍是一介武夫。但“憤怒出詩人”,在“文革”中,他也寫過詩。例如他對張春橋道貌岸然,到處作報告十分反感,于是寫詩嘲諷道:“戴眼鏡,夾皮包;會總結(jié),會提高;論思想,一團糟;打起仗來往后跑。”
常言道:什么藤結(jié)什么瓜,什么人說什么話。吟詩作賦本風雅,到了武人筆下,顯露的卻是另一番情趣?!霸娙缙淙恕边€真是不虛。
(責編 朱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