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毓汶是山東濟寧人,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孫玉庭之孫,吏部尚書孫瑞珍之子,狀元孫毓桂之弟;翁同龢是江蘇常熟人,協(xié)辦大學士翁心存之子。孫、翁兩家世代做官,狀元宰相,旗鼓相當,都是清廷倚重的世家大族。
咸豐六年(1856),孫毓汶和翁同龢一起參加會試,都考中了進士。那時候會試特別看重考生的字,孫毓汶的書法學習清代書法名家翁方剛,幾可亂真;翁同龢書法更佳妙,有館閣領(lǐng)袖的實力。人們私下評論,這科狀元非孫、翁兩人莫屬,沒有第三人敢來爭奪。
且說孫家決心讓孫毓汶蟾宮折桂,以使他與兄長成為“兄弟狀元”,像陳其昌連中三元那樣,留下千古佳話。殿試前夕,孫家以通家之誼,邀請翁同龢到府上吃夜飯。晚飯后,孫瑞珍以父輩身份,與翁同龢飲茶暢談,直到深夜才催促翁回家睡覺,此時孫毓汶早已入睡了。
翁同龢回到家中,已經(jīng)是下半夜了,剛要脫衣休息,忽然住宅周圍響起激烈的爆竹聲,響聲徹夜不斷,一夜不能入眠。
拂曉,翁同龢急忙人宮廷參加殿試。咸豐皇帝點了題目,眾考生開始答題。翁同龢提起筆,感到渾身困乏無力,頭腦恍惚,心里懊惱道:“這科狀元肯定是孫毓汶的了?!鼻榧敝履樕蠞B出汗珠。他掏手絹擦汗時,忽然摸到口袋里裝有兩枝人參,驚喜之余,急忙含入口中。不一會兒,頓感精神倍增,頭腦清爽,才思噴涌,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無一敗筆。答完試題,翁同龢檢查了一遍,心里驚喜道:“此卷必定壓倒孫毓汶,真可謂‘筆意妙到秋毫顛,尚在興酣落筆時’也?!?/p>
這時,翁同龢才猛然醒悟?qū)O家的詭計,就是想使他殿試時精神萎靡,發(fā)揮不出正常水平,以保證孫毓汶獨占鰲頭。誰也沒有想到,翁同龢臨走時,父親翁心存在他的衣袋內(nèi)放了兩支人參,在關(guān)鍵時刻救了急。
殿試結(jié)果出來了,翁同龢高中狀元,孫毓汶只得了第二名榜眼。當時人都稱翁同龢為“人參狀元”。
孫、翁兩家因此事鬧了多年的別扭。時人認為,孫瑞珍不應(yīng)該出此不義之策,此非君子所為。如果我們撇開孫、翁兩家的恩怨,單從爭狀元這一點來看,封建社會士子為考取功名,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責編 朱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