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是20世紀最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歷史家對他的兩極化評論,并不因他已過世32年而終止,但因陳水扁的“去蔣化”議題,如同“文化大革命”的“批孔”,蔣介石如同孔子又活生生地回到人間,不但介入了現(xiàn)實生活,也成為媒體爭論不休的選舉話題。
位于臺北巿中心的中正紀念堂的確是威權(quán)政治的產(chǎn)物,此建筑存在一日,尊蔣者視為神圣圖騰,反蔣者視為恥辱象征,臺灣社會本來就沒有共識,但大家也沒有特別意見,32年來一切相安無事。陳水扁執(zhí)政最后一年,為了趕業(yè)績,表示做了天大地大的政策,蔣介石就成為被炒作的“現(xiàn)行犯”。
在未經(jīng)立法程序的前提下,陳水扁“橫柴拿入炷”下令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公園”,又將“大中至正”牌坊改名為“言論廣場”。
由于做法粗糙,教育部長杜正勝全力執(zhí)行,也就引來反彈。
臺北巿政府在民意強大壓力下,先是將“中正紀念堂”列為“暫定古跡”,不許建筑或蔣介石銅像受到任何破壞,其結(jié)果是中正紀念堂出現(xiàn)兩種怪異現(xiàn)象:“中央政府”改稱為“臺灣民主紀念公園”,臺北市政府堅稱“中正紀念堂”,一個建筑兩個招牌,一個老蔣各自表述,臺灣又回復到朝野惡斗、藍綠對決的泥沼,臺北城成為狂人城,為了32年前已死的蔣介石爭論不已。
臺北市政府為了展現(xiàn)決心,以法律程序不完備為由,在陳水扁、杜正勝掛牌三天以后,火速將“臺灣民主紀念公園”的布幔拆除。臺北市政府為了反制,又在市政會議通過將“‘總統(tǒng)’府前廣場”改稱“反貪腐廣場”,明白沖著陳水扁及其家人涉及貪腐而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去蔣化到反貪腐,賣面粉與掃煙囪打架,打到后來已黑白不分、難分難解。
從“去蔣化事件”可以看出,臺灣民主化已十多年,威權(quán)主義幽靈不斷借尸還魂。去威權(quán)化不是壞事,但既然以“臺灣民主紀念公園”為名,就應(yīng)貫徹民主、法治之實,否則反而引來更大情緒反彈。臺北市政府既以法治為由拆除布幔,硬是要加上一條“反貪腐廣場”,讓對方滿臉全豆花,也就失去了政治協(xié)商條件,雙方勢必無休無止爭吵下去。
難道沒有比“正名”更重要的事情嗎?“教育部”與臺北市政府的對杠,毫不給對方留余地,顯示臺灣社會缺乏理性討論問題的環(huán)境,中央政府帶頭違法在先,地方政府又反制過度,政治協(xié)商毫無介入空間,最后是大家陷入了爭論的泥沼,沒有人想學習解決紛爭,不想異中求同建立共識,都給社會留下了有所瑕疵的評價。
陳水扁一手推動“去蔣化”,有明顯的政治炒作目的,一是表現(xiàn)政績,二是轉(zhuǎn)移施政不彰焦點,三是凝聚深綠選民支持。國民黨如果事先洞穿陳水扁的動機,理應(yīng)有備而來,提出“陳水扁執(zhí)政七年總體檢”的白皮書,一一加以批判,并提出另類愿景與施政目標,立即可掌握議題主導權(quán)。
然而,國民黨中央毫無政治解讀能力,無法提出因應(yīng)對策,又無法動員立法院黨團反制。《孫子兵法》說:“制人而不制于人”,國民黨只能消極防守,無法積極反攻,馬英九又不知選舉的目標何在,平白花了十天騎單車,完全應(yīng)驗了克倫威爾所說:“一個人沒有目標,就走得不夠遠。”
蔣介石過世前,絕對不會想到臺灣會出現(xiàn)政黨政治,也無法預料國民黨終會成為在野黨,更沒想到會成為后繼總統(tǒng)陳水扁“鞭尸”、“去蔣”對象。美國歷史家史勒辛格不久前過世,他留下了一句經(jīng)典名言:“歷史是永無休止的爭論?!笨磥砼_灣為了蔣介石還要不斷爭論下去,尤其適逢立委、總統(tǒng)大選年,蔣介石又成為“超級助選員”、“當紅炸子雞”。沒想到吧?
(作者:臺灣資深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