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60mm迫擊炮
(本圖片由康小勇提供)
民國31式60mm迫擊炮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兵工廠的產(chǎn)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軍工部門在31式迫擊炮基礎上研制出63式60mm迫擊炮。兩者在外觀上的主要區(qū)別是:31式迫擊炮的緩沖機設在身管前部,為雙管式結構,炮箍為敞開式,用緊定螺桿固定在身管上,身管上沒有提把;而63式迫擊炮的緩沖機設在身管上方,為單管式結構,炮箍為封閉式,身管上設有提把。從武器性能方面來說,兩者雖然口徑相同,但各種性能諸元卻不同。兩者均帶有法國斯托克-布蘭德60mm迫擊炮的血統(tǒng)。
一戰(zhàn)結束后,原本英國籍的弗萊德·史考特·斯托克爵士(1860~1927,一戰(zhàn)時為英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種步兵用迫擊炮——“Mark 1型3英寸斯托克塹壕迫擊炮”,也稱為“斯托克3英寸迫擊炮”)移居法國,任職于布蘭德研究機構,繼續(xù)從事步兵迫擊炮的研制與改進工作,直至辭世。斯托克爵士在為布蘭德研究機構工作的日子里,研制出一種準備裝備到排級的60mm迫擊炮,即布蘭德1935年式60mm迫擊炮。該炮身管全長725mm,
高低射界45°~83°,全炮質量19.7kg,炮彈質量1.33kg,最大初速158m/s,最大射程1000m,最小射程100m。此炮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世界各國爭相引進裝備部隊。
當時國民黨政府赴歐洲軍事考察團對布蘭德1935年式60mm迫擊炮的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決定仿制該炮。但是抗日戰(zhàn)爭隨后爆發(fā),兵工廠的轉移使仿制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直到1941年9月,第五十工廠才參照實物制造出第一門樣炮,1942年被命名為“民國31年式60mm迫擊炮”(簡稱31式迫擊炮),并開始投入生產(chǎn)。
31式迫擊炮
31式迫擊炮全長677mm,身管全長601mm,全炮質量19kg,炮身質量5kg,炮架質量9kg,座板質量5kg,最大射程1444m,最大初速148m/s,最大射速18~30發(fā)/分,方向射界11°,高低射界45°~70°。
31式迫擊炮主要配用民國31年式殺傷榴彈,該彈全彈質量1.36~1.54kg,全彈長228~235mm,8片或10片尾翼,彈片殺傷半徑15m,裝藥量0.1kg。但各兵工廠生產(chǎn)的炮彈裝藥成分不盡相同,大致有TNT加木粉、硝化類炸藥以及熔鑄TNT三種。
發(fā)射藥裝藥號數(shù)0~4,0號裝藥(基本藥管)初速59m/s,最大射程285m;1號裝藥(基本藥管加一個附加藥包,依此類推形成2號、3號、4號裝藥)初速88m/s,最大射程583m;2號裝藥初速111m/s,最大射程885m;3號裝藥初速130m/s,最大射程1169m;4號裝藥初速148m/s,最大射程1444m。
除殺傷榴彈之外,該炮還配有煙幕彈、照明彈、燃燒彈、毒氣彈等彈種。
該炮最初配用“民國20年式82mm迫擊炮引信”,后改為 “民國35年式引信”,這兩種引信均為瞬發(fā)式。
31式迫擊炮全炮由炮身、座板、腳架和瞄準裝置4大部分組成。
炮身由身管、炮尾帽、炮杵、撞針組成;腳架由炮箍、緩沖機、方向機、高低機、水平調整機、架腿組成;座板上有承托炮杵的駐臼、鎖定炮尾的炮尾箍、炮尾鎖和炮尾帽槽(炮身向前放倒折疊時容納炮尾帽用)等;瞄準裝置分為兩種,機械瞄具和光學瞄準鏡。機械瞄具由瞄準框、刻度盤、仰角管、平準管及插板組成;光學瞄準鏡則是由第五十三兵工廠的設計師王樹楠、奚仁剛于1946年設計的,綜合了澳式迫擊炮瞄準鏡、法式布蘭德迫擊炮瞄準鏡、美式迫擊炮瞄準鏡的優(yōu)點,可適用于60mm、82mm、150mm迫擊炮,使用效果良好,后被命名為“中正式瞄準鏡”,1947~1949年共生產(chǎn)1.6萬具,大量配用在民國20式82mm迫擊炮和31式60mm迫擊炮上。
由于31式迫擊炮的性能優(yōu)良,國民黨政府各兵工廠在1942~1949年間共生產(chǎn)了30275門,各種60mm迫擊炮炮彈400余萬發(fā)。
抗戰(zhàn)時期,該迫擊炮使用的生產(chǎn)用料基本立足于國內(nèi)自造,身管用低碳素
鋼材鍛制。1942年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后,中國軍民失去了最主要的戰(zhàn)略物資來源,第五十兵工廠的全體員工發(fā)揮創(chuàng)造精神,因陋就簡地改進了制造工藝,開始用鋼板卷焊制造身管,腳架除緩沖機彈簧鋼絲需進口以外,其余零件均用鋁材制成,雖然強度有所下降,但重量也因此而減輕。
31式60mm迫擊炮彈,附加藥包用鋼夾固定
31式60mm迫擊炮(第五十兵工廠生產(chǎn))
63式60mm迫擊炮
解放戰(zhàn)爭中,解放軍大量繳獲和接收31式60mm迫擊炮并裝備部隊。新中國成立后,在此炮基礎上研制出新式60mm迫擊炮,即1963年式60mm迫擊炮(簡稱63式60mm迫擊炮)。該炮于1963年設計定型,1964年生產(chǎn)定型并開始裝備部隊。
63式迫擊炮炮身長618mm,身管長550mm,全炮質量(不含瞄準鏡)12.5kg,光學瞄準鏡質量0.3kg,炮身質量4.5kg,炮架質量4.6kg,座板質量3.4kg,最大射程1429m,最小射程70m,最大射速30~35發(fā)/分,高低射界40°~80°;方向射界左右各4.2°,最大炮口初速140m/s,最小炮口初速70m/s,攜行方式為一人背負,炮班人數(shù)5人。
結構展示
63式60mm迫擊炮全炮由身管、座板、炮架、瞄準鏡和附件4大部分組成。
炮身 由身管、炮尾、撞針、炮箍環(huán)及提把組成。身管后端有螺紋與炮尾旋接,身管后端面與炮尾內(nèi)平面緊密接觸以密閉發(fā)射藥燃氣。炮尾內(nèi)旋有撞針。身管中部旋接有炮箍環(huán),并用彈簧銷與緩沖機桿連接,炮箍環(huán)上裝有提把。
炮架 由炮箍、托架、架腿、高低機、方向機、緩沖機、水平調整機組成。
炮箍和托架用于固定瞄準鏡、連接方向機。炮箍套于身管前端光滑部上,射擊時用以誘導炮身后坐、復進。左側方焊接有瞄準鏡座,通過瞄準鏡座上的卡筍可以固定瞄準鏡。上端耳座內(nèi)有螺紋與緩沖機管旋接,緩沖機管內(nèi)部裝有緩沖機桿(緩沖機桿和耳座之間有前后墊蓋,兩墊蓋之間有小彈簧)和緩沖簧,叉頭通過彈簧銷與身管上旋接的炮箍環(huán)連接在一起。
發(fā)射時炮身后坐瞬間,炮架因慣性保持不動,炮身便通過炮箍環(huán)帶動緩沖機桿后坐,壓縮緩沖簧,一方面保證炮身在炮彈未出炮口前炮身射角不變,另一方面緩和了后坐力對炮架的沖擊。炮身因土壤反沖力向上反沖時,炮身帶動緩沖機桿向上運動,夾在緩沖機桿頭和耳座之間的前、后墊蓋之間的小彈簧被壓縮,緩和了土壤反沖力對
炮架的直接沖擊。
方向機 用以帶動炮箍托架和炮身左右移動,由螺筒、方向螺桿、方向螺母、轉輪等組成。螺筒右端套有襯筒,裝于托架耳孔內(nèi),并以外螺紋、錐形銷與轉輪連接。螺筒以內(nèi)螺紋與螺桿旋接,螺桿上套有護筒,并用銷子固定。護筒一端旋于方向螺母上,并用駐螺固定。方向螺母旋于高低螺筒上,以錐形銷固定。轉動轉輪時,螺桿、護筒、方向螺母固定不動,只是螺筒轉動,其通過炮箍托架帶動炮身左右擺動,從而賦予炮身射向。
高低機 用以連接方向機螺母并帶動炮身起落,由高低機體、齒輪箱、大小錐形齒輪、轉把、螺桿和螺筒等組成。高低機體與左、右架腿連成一體,用來承裝高低機各零件。螺筒上套有套筒并用螺蓋固定于高低機體上端。下端齒輪箱內(nèi)裝有大錐形齒輪,大錐形齒輪軸上安裝有轉把。高低螺桿與螺筒旋接,下端套有小錐形齒輪,并通過錐形銷與螺帽連為一體,結合在高低機體下端。轉動轉把時,大錐形齒輪帶動小錐形齒輪和高低
機螺桿在原位轉動,螺筒便在高低機體內(nèi)上下升降,從而賦予火炮射角。
架腿及水平調整機 架腿右腳管上設有捆炮帶,其下焊接有駐鋤。左腳管上設有水平調整機。
水平調整機由滑管、調整螺、彈簧、螺環(huán)、緊定箍、棘輪、緊定扳手、連桿等組成。使用時向下扳動緊定扳手,緊定箍松開并可在滑管上滑動,以調整托架的概略水平。此時,轉動調整螺,因受墊圈的限制,調整螺只能原位轉動,使滑管帶動緊定箍上下移動,通過連桿使高低機體擺動,以調整托架的精確水平。
座板 用以承受發(fā)射時迫擊炮的后坐力,由主板、駐臼、座板筋和炮尾鎖等組成。炮尾鎖用以限制炮杵在后坐和扳動時不脫出駐臼,由手柄、鎖體、鎖座等組成。扳動手柄即可將炮杵鎖定于駐臼內(nèi)。
附件及象限儀 附件包括組合扳手、引信扳手、扳手、油壺、垂球、銃子、標桿等。該炮還配有象限儀,用以檢查和賦予迫擊炮射角。(待續(xù))
63式60mm迫擊炮各部位說明圖
炮架各部位說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