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種關(guān)于奧林匹克的“全書”里,你都能夠找到埃里克·利德爾(Eric Liddell)的名字。你會從書的某一頁上讀到他是1924年巴黎奧運會400米的冠軍和200米的第三名。他在400米的比賽中跑的是外道。他前一半的速度幾乎接近他200米的決賽成績。這種跑法被專家認為是戰(zhàn)術(shù)上的錯誤。但是,利德爾一直保持了他的優(yōu)勢。他的一路領(lǐng)先令兩個對手在奮力追趕時失去了平衡。
在此之前的一年,在一次400米比賽中,他被對手絆倒。爬起來的時候,他已經(jīng)落后了18米。但是,在沖過終點的時候,利德爾卻超過了所有對手。賽后,他重復(fù)他的豪言,他說:“我不喜歡被擊敗?!?/p>
這還不算是他的傳奇。利德爾的強項實際上是100米。他100米的成績領(lǐng)先于他在世界上的所有對手。他是那個時代呼之欲出的“飛人”。但是,他卻傳奇地拒絕了在奧運會100米賽場上的出現(xiàn)——他拒絕了他可以一蹴而就的殊榮,他拒絕了離他僅舉“足”之勞的盛譽。他的拒絕是當時的頭條新聞。這條新聞挫傷了他的祖國(英國)的自豪感,也挫傷了他的民族(蘇格蘭)的自尊心。他拒絕的理由是100米的決賽被安排在星期天。在這個虔誠的基督徒看來,星期天是安息日,他應(yīng)該在教堂里而不是在賽場上度過這七天一次的日子,哪怕是在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期間。他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4×100米接力賽。
這個為了上帝的榮耀而拒絕了世俗的盛譽的蘇格蘭人1902年生于中國天津,1945年死于中國濰坊。他的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中國度過。他5歲才離開中國回到蘇格蘭去“長大”。他在令他成為傳奇人物的奧運會之后不久,就加入了在中國傳教的父親的行列,開始了他自己在中國的傳教生涯。這時候,他具備了一定的妥協(xié)性。他為教區(qū)里無所事事的孩子們組織了星期天的足球比賽,并親自出任比賽的裁判。他的教區(qū)“淪陷”之后,他被日本人關(guān)進了集中營。他在戰(zhàn)爭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因為腦癌死在集中營的醫(yī)院里。他總是教導(dǎo)難友們要“愛自己的敵人”。他的教誨拯救了許多失去方向的靈魂。
1981年獲得“最佳影片”等四項奧斯卡獎的英國影片《烈火戰(zhàn)車》(Chariots of Fire)就是根據(jù)利德爾和他的一個隊友的事跡改編的。
影片中有一段主要“領(lǐng)導(dǎo)”找運動員談話的場面。這位領(lǐng)導(dǎo)就是當時的威爾士王子(英國奧委會的主席)。在巴黎豪華的酒店里,年輕的王子以國家的名義規(guī)勸利德爾,希望他能夠在國家和信仰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利德爾固執(zhí)己見,寸步不讓。他的強硬令王子灰心喪氣。
12年之后,年輕的王子變成了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任何一種《英國通史》都會復(fù)述如下的故事:1936年1月登基之后,愛德華八世遇到的第一個政治問題其實就是他個人的生活問題。他需要在極權(quán)與至愛之間,或者說,在一個霸權(quán)旁落的國家與一個即將第二次離婚的女人之間作出選擇。像12年前他力勸過的那個虔誠的基督徒一樣,愛德華八世作出了聳人聽聞的選擇。他于登基11個月之后退位,在歷史的邊緣過起了漂泊不定又屢遭非議的生活。
(王茜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