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也是天下太平,春和景明,齊國的國王頃公要接見外國使臣。本來是例行公事,有章可循,出不了什么意外,偏頃公他娘閑得發(fā)慌,要在樓上看看老外。其實都是黑頭發(fā)黃皮膚有什么好看,但這回也是巧,晉國的使者克是個羅鍋兒,而“魯使蹇,衛(wèi)使眇”,禮賓司為了給王他娘湊趣,竟讓人模仿羅鍋兒、瘸子和獨眼分別引導(dǎo)三位使臣進場。果然,王他娘一見此景兒不禁失笑,左右的太太團丫鬟幫積極陪笑,一時花枝亂顫群鶯亂飛,把三個使臣活活笑成了三把想殺人的刀。
性質(zhì)惡劣,后果嚴重。魯、衛(wèi)皆小國,只好忍氣吞聲。晉是超級大國,克又是個暴脾氣,回國之時指黃河而誓曰:不報此仇,不涉此河!
齊晉關(guān)系由此急轉(zhuǎn)直下。兩年后,晉伐齊。四年后,晉再伐齊,克為主帥,窮寇必追,不依不饒,直到齊國服軟道歉,天下暫且太平。
春秋那時的人飛揚跋扈、血氣方剛,很有個性也很有娛樂性,所以“五四”后的書生大多憧憬春秋,覺得那時的中國人活得最為舒暢。對此我當然贊同,但是,關(guān)于齊王他娘侮辱人事件,別的解決辦法不是沒有,比如先生可以擲出他的手套,當場要求決斗。王他娘上陣不太靠譜,可由齊王代表。齊王要是覺得打不過人家,那就趁早道歉;如果武藝高,一刀殺了克,那么先生以生命捍衛(wèi)榮譽,也算是好漢一條。
該辦法當然還是野蠻,但相對于濫用公共資源去報私仇平私怨,總是更為節(jié)省和體面。歐洲中世紀時該辦法大流行,而且還真有兩國國王為一點破事兒抽刀對決的,兩邊的臣子們袖手看著,都明白這是他們二位私人的事,讓他們自己解決為好。
但在我們這里,大家忍不住啊,有熱鬧一定要上啊,要跟帖起哄圍毆啊,這仗克想不打都不成,往后還怎么在江湖上混怎么維持點擊率??!一部二十四史如同一個大博客一場大熱鬧,公事就是私事,私事就是公事,從來就不曾分清。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春秋時的聰明人也不是沒想過。在著名的齊莊公遭捉奸事件中,晏嬰就面臨著有熱鬧湊不湊的艱難抉擇。齊莊公與大臣崔杼的太太私通,肆無忌憚,居然順手把崔杼的帽子拿去送人。這要是放在后世,那崔杼只會躲出去竊笑,夢想著曲徑通幽青云直上;但那是春秋,人的脾氣大呀,崔先生一咬牙,設(shè)下埋伏,單等那日,莊公施施然又進了崔府大門,崔杼在屋里按住太太,這位多情的莊公啊——敲門不開,敲窗不應(yīng),他居然“抱柱而歌”!也就是抱著柱子唱情歌兒,情妹妹句句聽得真當然還是不能出來,就在此時,崔家人把大門一閉,舞刀弄棒,殺將過來,莊公忙喊:我是王!人家答得也妙:只聽說有淫賊,沒聽說有什么王!
齊莊公就這么死了。他的大臣晏嬰站在崔家大門外,聽著里邊的熱鬧,始終沒動。人家問:你不是忠臣嗎不是咱王的鐵絲嗎你怎么不沖進去???晏嬰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國王如果為公義而死而逃亡,大臣責無旁貸,必定追隨,但為了這等偷雞摸狗的破事,他死就死去,除了他的下賤奴才,誰也沒義務(wù)跟著。
這就是分清了公共事務(wù)和私人事務(wù),也是因為分得清而保持了自尊,可惜其中的道理咱們后來湊熱鬧之余都沒顧上細想。
(郝冬白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