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南陽出了個(gè)詩人名叫張打油。某年冬天,一場大雪,張打油大發(fā)詩興,吟出名作《雪賦》一首:
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名作”一說,并非諷刺。此詩論文雅雖上不得臺(tái)面,但如此意趣盎然之詩實(shí)是千古未有,是以在市井之間,流傳至今。
第二年頭里,又是大雪飄飛,恰逢大詩人路過某官員私邸,又是詩興大發(fā),忍不住提筆在墻上刷了一首《雪賦》:
六出飄飄降九霄,街前街后盡瓊瑤。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官員發(fā)現(xiàn)此詩,大為光火,得知是張打油所題,立刻將其拘來審問。張打油不慌不忙地說:“我雖沒有什么才能,但還懂得寫詩作文,哪會(huì)如此胡說八道,扯這種不合音韻的東西?大人不信,不妨馬上出題試試!”
當(dāng)時(shí)南陽被叛軍圍困,正求朝廷派兵救援。官員就以此為題,叫張打油寫詩一首。張打油出口成章:
天兵百萬下南陽,也無救兵也無糧。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明明嘴上不認(rèn),但音韻句法卻一模一樣!官員聽之,狂笑不止,于是此事不了了之,但張打油也就這么出了名。從此后,人們就把通俗易懂、不拘平仄音調(diào)的詩叫做“打油詩”。
張打油放浪不羈,實(shí)有魏晉狂士之風(fēng),無論才華人品,均為俊才;后人模仿,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意,是以“打油詩”一詞,逐漸流為貶義。
像這種被后人糟蹋了的名詞,不知還有多少。
(祝均一摘自陜西人民出版社《新世紀(jì)文化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