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走出人生的地圖
從出生開始,每個人眼前都擺著一張地圖,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到更高學歷抑或走上工作崗位,這樣的路線一成不變。往后走哪條路?有沒有幾個固定的版本?我與國瀚,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逃離這張地圖……
抵著春末的狂風飛沙,遠征隊一行六人以及一名照顧駱駝的駝工,展開了一萬七干余公里的徒步遠征,從成吉思汗誕生地肯特省溫都爾汗啟程,橫越蒙古,穿越中亞,預(yù)計最后抵達歐洲的烏克蘭。對六個團員來說,人生地圖不再有既定的路線全憑手中的地圖和指北針來計算里程,決定方向。
橫越蒙古1800公里的三個月里,走過了草原、戈壁、高山、火山森林,湖泊等地形,是全程最嚴苛且最痛苦的試煉,也是體驗與感悟最深刻的一段。徒步旅行的路線規(guī)劃,常以最近的直線距離考慮,因此路上很難遇見人煙 物質(zhì)補給極度匱乏。不習慣高原春天冷冽而干燥的空氣,鼻腔凍得干裂流血。習慣熱帶飲食的隊員們,面對只有羊肉,米面而無蔬果類食物以及缺水的高原生活,更是一種挑戰(zhàn)。
每天清晨,見到第一道曙光在草原上移動,蒙古大得連太陽也要“走”兩個小時,每天初陽從東方升起最先照亮蒙古東邊的大興安嶺光影逐漸向西移,掃過起伏的丘陵、無邊的草原,干旱的沙漠與戈壁,照亮了星羅棋布的鹽堿湖泊,以及覆滿松樹的森林,直到曙光灑滿常年積雪的山脈,抵達最西邊中蒙邊界的友誼峰時,已歷經(jīng)了整整兩個小時,但,我們卻徒步了三個月。
隊員們以每天三四十公里的速度,走在幾無人煙的荒漠,大約一周才遇得上小村落,遍尋小店鋪補給米面、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日復(fù)一日的每個早上,大伙兒忙著將行李與糧食綁在駱駝身上后出發(fā)。中午像蒙古游牧民族一般,邊走路邊啃干糧,喝涼水,囫圇吞下午餐。直到天黑才休息,大家分工扎營、挖坑、搭灶,學習蒙古人撿拾干馬糞與牛糞生火,每天用臟黑的手揉面團、煮面疙瘩吃,煮完一餐雙手也被面團洗干凈了。國瀚深刻地體驗到:脫離了舒適的物質(zhì)世界來到草原,以最簡單、原始的生活來感受生命,是徒步旅行最大的收獲。
橫越蒙古與自然面對面
蒙古有三分之=的地形是草原,徒步旅行的方式更能經(jīng)歷草原的每個細節(jié)以及大自然的瞬息萬變。置身在遼闊的草原上,隊員們經(jīng)常被近50℃的午后高溫烤傷了耳朵,曬昏了頭,有幾回,突然間感到身后有股寒氣逼近,回首地平線那端,漆黑烏云夾雜著刺眼的閃電,像惡魔般緊追,任憑如何狂奔也跑不過雷電的速度,瞬間便被烏云、雷雨吞噬。頓時,地上積水聚集成流,奔竄草原。大伙兒淋得一身濕透冰冷時,只慶幸逃過了可怕的雷擊。偶爾,從天而降的竟是1~2厘米大的冰雹霹啪霹啪地打在身上,一望無際的大地卻無處可躲。
當雷雨驟停時,看著奔竄的流水瞬間被饑渴的大地吸干,真讓人惋惜無法留下稍縱即逝的雨水。由于取水不易,有時幾天遇不見小河、井水時,連漱口水都得省著吞下肚,半個月沒洗澡頭皮癢得想用刀刮。有一次,水袋里的礦泉水竟氧化成黑色,只能加茶煮沸成濃稠的怪湯喝下。最難忘的是同帳篷的伙伴夜里嘔吐,染得我的睡袋,衣物背包沾滿腥臭,無奈也只能用毛巾擦干便趕著上路。每一次的缺水經(jīng)驗,都更能讓我們體會草原牧民生活的艱辛。
草原并不如想像中平坦,有時置身在足以遮蔽視野的起伏緩坡,仿佛小螞蟻般,完全沒有參考的標志物。每次回首來路,之字形不斷變換、修正方向,走了不少冤枉路也爬了許多不需爬的山坡。
有一次因連續(xù)幾個緩坡阻擋了視野,隊員們與載運部分行李的駝工走散了。眼見夕陽將要遁入地平線,氣溫驟降,沒有帳蓬、飲水與糧食的情況下,大家只得在荒野緊急露宿,鉆進睡袋以帆布遮掩,以天地為營。仰望滿天美麗又殘酷的星辰,密密麻麻得好像刺人的冰晶快要壓下來,仿佛自己就是頭草原上的野獸,饑寒交迫地挨過溫度零下的寒夜。凌晨我全身顫抖,抽筋,幾近失溫的那一刻,對旅行與探險的幻想全都煙消云散。直到曙光的溫暖如解凍般慢慢滲透每個細胞,是我生平第一次感覺太陽的力量與熱情,對大自然的感激之心油然而生。
徒步草原 赤裸裸地與天地萬物面對面時,才讓我體會到:難怪古老的蒙古民族崇敬薩滿教。那種崇拜大自然最原始的情愫,教我也心甘情愿地學著蒙古人敬山、敬水、敬天地。
徒步慢走與生命相遇
殘酷大自然的另一面卻是極其美麗的,我們從初春的枯黃,走到盛夏的艷綠,當一夜醒來,視野所及之外突然變成一片紫,草原開滿了紫鴛尾花,讓人暫時忘卻了全身的酸疼以及腳底水泡的痛楚。
七八月時,大地陸續(xù)冒出粉紅櫻草、艷黃野菊、藍色刺犁頭等各色小花,把綠色草原織成一片花毯。嬌艷的花朵最吸引人的目光,但有些草類必須親身靠近,由它特殊的氣味來辨識。
偶爾,踏進一片白色花海,最得意的卻是我們的駱駝,只見它們大口大口咬食,賴著不肯走,嚼得滿嘴韭菜口臭,才知道小白花原來是野韭菜。大伙兒索性不趕路了,大肆搜刮地采了大把野韭菜滿足幾個月沒吃蔬菜的口腹欲望。而我們的蒙古駝工竟不識得野韭菜的美味,詫異地望著我們大談韭菜炒羊肉。另外,與駱駝的相處,發(fā)現(xiàn)它能吃的植物種比牛、羊、馬還多,草原較大型的草類、戈壁的硬草,甚至連有毒會螫人皮膚的蕁麻也吃。
在草原上徒步如蟻慢行,有別于搭乘交通工具的旅行。國瀚曾說:“步行讓我能夠仔細觀察周邊環(huán)境,才發(fā)現(xiàn)世界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模樣,深入其中,才能一窺原貌?!边@片看似安靜的草原更隱藏著無數(shù)生機,慢步其間能與更多的生命相遇。
盛夏時昆蟲繁衍,有時走進蝗蟲大發(fā)區(qū)域,每落一步,數(shù)十只蚱蜢像爆米花似的四處亂跳,讓人不忍踩踏。有些地區(qū)蚱蜢的前腳竟膨大成球,姿態(tài)仿佛好斗的拳擊手蒙古人昵稱“拳擊蚱蜢”。另一類最常遇到的是較大型的蝗蟲,一路上被我們的腳步驚擾像蝴蝶炮似疾飛上天,翅膀發(fā)出喳喳喳的聲音沖天飛舞。
眼光若再放遠些,最常見的是在地洞間溜竄的老鼠,以及站直了身子把兩手收攏在胸前的土撥鼠,乖巧地立在洞口好奇地張望,可愛的刺猬、白鼬、野兔則是看到人就一溜煙地躲起來了;孤獨的禿鷹與鶯鷲總與我們保持相當?shù)木嚯x:雙雙共舞的灰鶴姿態(tài)最優(yōu)雅,而成對飛越河岸的黃頸鴨則是嘎嘎地吵鬧偶爾整群亂竄的雀鳥群被我們驚擾,密密麻麻地在身邊飛舞讓人目眩。有一夜,不遠處傳來狼嗥聲讓大伙兒警戒著不敢深眠,夢里還不忘算計著,萬一野狼來襲,要狂敲鍋子或是大聲尖叫?
探險戈壁人性最嚴厲的試煉
若站在草原上原地轉(zhuǎn)個圈,一片無邊際的視野,尚能見幾頂蒙古包幾群牛羊;而貧瘠的戈壁荒無人煙干旱得仿佛是一口貪婪的大嘴,只要輕輕哈一口氣,就能干燥所有的生命。
蒙古有大片的地形是戈壁,當我們穿越戈壁與干燥的大山時,步伐更是艱困。平坦且一望無際的干裂大地,偶爾遇見幾叢耐旱的多肉植物,地平線那端經(jīng)?,F(xiàn)出了虛無縹緲的湖影。有時,遠方的小山丘好像浸在水里,只露出了山頭,真讓饑渴的我們誤以為是綠洲,實則是永遠到不了的海市蜃樓。而戈壁并不一定是平坦的,有些戈壁區(qū)域被風吹雨淋成波浪般,像凝固的紅色大海,難怪戈壁又有“瀚?!敝Q,尤其在夕陽的照射下,美得讓人忘了她的殘酷。
戈壁的夏夜,冷得需要穿羽絨背心,中午卻常被太陽烤成攝氏四五十度。為了躲避高溫,我們學習蒙古人的智慧,如搬蒙古包或遷移時,趁天未亮趕緊出發(fā),或就著月光多趕些路,中午則停下來休息。依賴著駱駝的協(xié)助 咬緊牙關(guān)通過戈壁路段。所幸,大自然總是留給生命一些出路。駱駝能在戈壁生存,除了可耐饑渴四十多天的特殊體質(zhì)外,更可啃食能穿刺鞋底的堅刺植物。有趣的是,在草木巖穴間躲藏著各色花紋的小蜥蜴等。到了晚上,戈壁更是熱鬧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老鼠,像滾球般在洞與洞之間溜竄,還有滑稽的刺猬慢吞吞地張望,可愛極了。
水,是戈壁上最令人渴望的救命物,除了極少數(shù)的泉水或人工開鑿的井水外,我們偶爾能遇見真的湖泊,但若遇上的是咸水湖周圍土地析出厚厚的一層白色鹽堿,生不出半株植物,反倒荒涼得使人害怕。淡水湖則是充滿生機棲息著各式的水鴨以及成隊飛翔的候鳥。但,通常我們都只能躲在帳篷里不敢出來,因為百萬大軍似的餓蚊兇得很,一巴掌就能同時打死十幾只!
蒙古諺語說:“蒙古包由兩根支柱撐起,人在患難中靠朋友扶持。”
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隊友間的患難之情,缺水時互相分喝、生病時互相體恤,更難得的是亦師亦友的蒙古駝工,以及一路上不相識的牧民家庭,不計回報地對我們付出與幫助。
在遠征隊的蒙古探險地圖上。標示了每天扎營的位置。每一個點,都記憶著自己的脆弱,以及挑戰(zhàn)極限的勇氣。有時候,望著前方未知的路,不禁想像即將發(fā)生的危險與困苦,總喚起心底最深的恐懼。然而,未知的背后也藏著無限可能,就像國瀚說的,“一探究竟的欲望,讓我暫時忘卻了苦痛,是吸引我向前跨步的動力”。而挑戰(zhàn)自己的過程中,心靈的成長與蛻變,以及對生命的體悟,更是探險的致命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