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對于是誰第一個創(chuàng)造出了抽象繪畫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做無休止的爭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俄國藝術家康定斯基(1866—1944)是最早強調以抽象形式表現(xiàn)情感以及內在精神的畫家,并且,他也是第一個對抽象藝術進行理論思考的藝術家。
康定斯基早年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在現(xiàn)代主義繪畫自由精神的影響下,三十歲的時候,他懷著一種強烈的愿望來到德國的慕尼黑從事藝術,參與組織了表現(xiàn)主義藝術團體“青騎士社”,并以出色的才華成為其中的靈魂人物。他早期的繪畫主要受“印象主義”的色彩以及“野獸派”平面化傾向的影響,直到1910年前后,他的風格才開始向著抒情的抽象方向發(fā)展,作品逐漸失去了描述性的功能而轉向對形與色的分離。這一切的發(fā)生,據說是源于一次偶然的經驗。在一個黃昏,當康定斯基跨進家門,他突然認不出自己倒掛在畫架上的一幅畫了,這幅作品在昏暗的光線下美麗絕倫,放射出內在的光芒。這種形和色的朦朧感與陌生感使康定斯基開始懷疑繪畫中那些不必要的因素,使他堅信繪畫需要神話般的力量和光輝。
康定斯基出版于1912年的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詳細闡明了他對抽象藝術的思考,書中正式提出了“無物象繪畫”的概念,認為這種藝術形式源于藝術家在試圖擺脫外在物象的束縛、尋求表現(xiàn)自我精神世界時的一種內在需要。在此基礎上,康定斯基指出,抽象藝術有著比具象藝術更為自由、更為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因為抽象畫家不是從一個自然片斷,而是從一個整體去認識自然的,他們把對自然的感受積累起來,從中歸納出它的內在結構或者精神特質。此后,他又出版了《關于形式的問題》、《點、線、面》、《論具體藝術》等著作,進一步闡釋了他的觀點。
康定斯基從1912年之后就一直在探索視覺形式與情感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與其他藝術家從形式分析角度接近抽象藝術不同,康定斯基從一開始就強調藝術活動是一個精神領域中的問題,色彩與形式的和諧從嚴格意義上說,必須以觸及人類靈魂的原則為惟一基礎。盡管他的作品因為調動了多方面的造型元素來表達內在的情感而被人們稱為“熱抽象”,但是從本質上來講,他并不像后來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者那樣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完全建立在一種偶發(fā)性的基礎上,而更傾向于在對各種幾何形體和色彩反復揣摩并且熟悉的基礎上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駕馭能力。
康定斯基在自己的實踐與理論思考中對抽象藝術的精神性予以肯定,并對那些指責抽象繪畫的人進行了回擊。他堅持認為抽象的藝術絕不能僅僅從表面形式來進行簡單的理解,說:“人們總是指責抽象畫家只對數學感興趣。為什么一幅里面有幾何形的畫就被稱為是‘幾何派’,而一幅里面有植物的畫不被稱為是‘植物派’呢?!數學的數學與繪畫的數學完全是兩碼事。一根豎立的線條和一根橫平的線條結合,可能會產生出近乎戲劇般的音響,而一個三角形的尖角和一個圓形的線圈接觸,其產生出來的效果可能并不亞于米開朗基羅畫中上帝之手觸及亞當時的震撼?!边@番話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康定斯基整個的藝術實踐就是在研究形式與人的內在情感之間的關系。不過這種關系顯然不是通過觀察獲得的,而是通過一種強化個人經驗的方式獲得??刀ㄋ够Q:每個形體都有自己的內容,這就是它們之間內在的音響,世界上沒有一種形體不在述說什么,作為抽象藝術家就是要去揭示并且學會利用這些內在的音響,就是要在形體之間建立起一種如同“伴奏”的和諧。他認為色彩和形式本身并不是藝術中最根本的目的,因為它們的表面印象并不能夠成為一次深刻體驗所造成的情感震蕩。畫家應該著重研究的是形式之中的獨特表現(xiàn)力以及色彩所傳達出的獨特感受,并在它們之間建立起內在的聯(lián)系。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美術系)
責任編輯 陳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