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jié)出物理課堂舉例應當遵循的五條原則:目的性、科學性、形象性、聯(lián)系實際性、典型性,并針對具體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物理教學;課堂舉例;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7)4(S)-0031-2
舉例是物理教學中一種很常用的方法,以存在的現(xiàn)象和過程為例稱為事例,以題為例稱為例題。教師舉例恰當,能幫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guī)律;若舉例不當,就可能導致學生思維困難混亂或形成錯誤的認識。那么合理舉例應當掌握哪些原則呢?
1 目的性
“目的”就是指按不同的教學需要而求取的效果。教學當中何處需要舉例,通過舉例要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舉例以類義”,意思是通過列舉材料來揭示共同屬性或規(guī)律。初識力的概念,就是通過列舉“人推墻、馬拉車、人提桶”等這樣一些例子來揭示力的本質(zhì)屬性: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理課堂舉例的作用還不僅如此,還可以在開講前通過舉例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課題,亦可在講授規(guī)律后通過舉例介紹知識應用。
目的性明確就是要求做到所舉例子與教學的內(nèi)容有緊密直接的聯(lián)系,例子能說明的觀點與教學需要說明的觀點很好地一致。
2 科學性
這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舉例時,使用概念、術(shù)語要正確,設置數(shù)據(jù)要合理。在一堂公開課上,授課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例題:靜止在真空中的點電荷Q=10C,將另一點電荷q=20C置于離Q距離為r=1m的A點。求:(1)q在A點所受電場力F1及A點電場強度E1;(2)若把q換成-2C的電荷量,計算在A點所受電場力F2及電場強度E2。執(zhí)教者設計此例的目的是:鞏固在真空中點電荷的電場強度只與場源電荷Q及Q與試探電荷q與之間距離r有關,與q的電荷量及其所受電場力無關這一規(guī)律。例子中點電荷q作為“試探電荷”的電荷量比場源電荷Q的電荷量大了一倍,其電荷量將不能視為“足夠小”。數(shù)據(jù)設置的不合理,根源在于教者對“試探電荷”概念理解不準確。“試探電荷”應滿足“兩個必要條件”:(1)它的線度小到能被看作點電荷;(2)它的電荷量要足夠小。
科學性的另一層含義是:實事求是,合乎學生認知水平。在新課教學中涉及的例題,若側(cè)重于鞏固知識、說明方法,則物理過程就不能搞得太復雜,這樣會導致重點不突出,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好了。
3 形象性
物理教學要真正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基本理念,是離不開實例的。物理教學正是因為有了實例才將知識和生活、社會聯(lián)系了起來,才顯得生動活潑。舉例的形象性除了與例子所用材料有關,還與舉例時采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關。生動的語言描述之外再配上示意圖、動畫或者小實驗,能增加舉例的形象性?!百|(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為了突破它,課堂可舉這樣的例子:將一個大氣球和與其大小相當?shù)纳炒鼞覓炱饋恚瑢χ鼈兇禋?,氣球飄得很高,沙袋卻沒有明顯動靜。此例一舉,學生就能夠領悟出氣球質(zhì)量小運動狀態(tài)易改變說明其慣性小,沙袋質(zhì)量大運動狀態(tài)難改變說明其慣性大,輕易的就將質(zhì)量大小與慣性大小聯(lián)系起來了。如果講此例時配以小實驗或動畫,形象性將大大地增強。
4 聯(lián)系實際性
中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很多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教學中所舉例子涉及的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學生要有所感知。如,在《牛頓第三定律》一節(jié)教學中,可用“鼓掌”這個例子來引入課題,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問:“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嗎?相互作用力存在什么關系?”像這樣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具有統(tǒng)領全篇、親切自然的感覺。同樣是這節(jié)課,在學習力的“相互性”時,可列舉學生在生活親歷的一些例子:人游泳要向后劃水、滑旱冰的人推墻后會后退、人提水桶時身體側(cè)向傾斜、渡船離岸時船工用竹篙推岸,對這些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歸納出“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如果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已有感性知識,并將書本知識深深植根于學生實際生活的土壤之中,教學效果會很好。
5 典型性
舉例的典型性指在同一類現(xiàn)象中應舉出有代表性的例子。初學重力的學生要建立起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的觀念,舉“懸掛重物的懸線豎直下垂、自由落體豎直下落”為例,就能很直觀地得出結(jié)論;如果舉“斜拋、平拋物體會落向地面、水往低處流”為例,斜拋、平拋物體并非豎直下落,水也并不是總豎直下流,學生從所舉例子中實在很難領悟出重力方向是“豎下向下”的。不難看出舉例典型與否與能否清晰地呈現(xiàn)知識關系密切,與能否正確誘導學生思維關系密切。
課堂舉例,看來事小,實則不易,切忌照本宣科,缺乏新意。舉例之后適當分析,事理結(jié)合,才能更好地以物明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處處留心,日積月累,厚積薄發(fā),在頭腦中形成“范例庫”,進行課堂教學時才能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參考文獻
[1]梁燦彬等.《電磁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2]張同恂等.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物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欄目編輯 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