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種事物來比喻另一種事物,前者稱為喻體,后者稱為本體。通常本體在前,喻體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顛倒次序,把喻體移置在本體的前面,說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
以白居易《長恨歌》為例:歌的末段寫楊貴妃在仙山中會見天子使者時淚流滿面的情景,說是“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上句是本體,下句是喻體,是通常的比喻。而歌的中段寫唐明皇從四川回到長安宮中思念楊貴妃的美貌時,說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這“芙蓉如面柳如眉”,便是典型的倒喻。
李白《清平調(diào)》詞頭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也是寫楊貴妃的美麗的。詩人不說楊妃的衣裳如同云彩一樣飄逸,楊貴妃的容貌如同牡丹一樣艷麗,而說云彩像她的衣裳,牡丹像她的容貌,也是用的倒喻手法。句中的“想”作相像解釋。
王昌齡《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寫采蓮姑娘衣著和面容的美麗,不說“羅裙荷葉”而說“荷葉羅裙”,不說“臉向芙蓉”而說“芙蓉向臉”,手法與李白詩如出一轍。
劉禹錫有一首《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后兩句如果正寫,就是郎意似花紅易衰,儂愁似水流無限”,其所以顛倒次序,顯然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女主人公復(fù)雜的思想感情。
關(guān)于倒喻,還有一個故事可講。據(jù)《舊唐書·楊再思傳》記載:武則天當權(quán)時,張昌宗因貌美獲得寵幸,宮中稱為六郎。一次宰相楊再思當面奉承他說:“人言六郎面似蓮花,再思認為蓮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蓮花也?!睏钤偎歼@樣把本體喻體顛倒一番,果然產(chǎn)生一種“六郎不似蓮花,勝似蓮花”的奇特感覺,想必當時六郎聽了也是喜不自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