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個署名為張懷舊的人在自己的博客里寫了一篇題為《劉翔沒文化》的文章,大意就是只有沒本事讀書的人才會去跑步!此文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多數(shù)網(wǎng)友紛紛支持劉翔聲討作者。同樣是奧運冠軍的王軍霞也站出來替小師弟“出頭”,質(zhì)問何為文化。
張懷舊的觀點其實不值一駁?,F(xiàn)代教育學(xué)理論早已改變了單純以文化課成績?nèi)∪说莫M隘觀點,認為人的智能是多維的,其中身體運動智能就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學(xué)校里如果數(shù)理、語言等能力欠佳,但在運動方面突出,同樣是好學(xué)生。同理,他以后在體育方面取得的成績,與那些在商業(yè)上、研究上取得的成績是平等的,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
不過把劉翔和“文化”這樣一個詞放在一起,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從字面上看,“文化”是指文治教化,“文”是人文,“化”是改易。劉翔的背后是中國,是中華民族,劉翔用他的速度改變了中國在體壇世界的地位,也用他的形象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看法。就這一點而言,我們認為劉翔和劉翔精神就是一種文化,他代表的是新時期中國人一種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是新時期中國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象征。
2004年劉翔取得奧運會冠軍領(lǐng)獎時身披五星紅旗的那一跳,全世界都為之喝彩,都為中國喝彩。他的影響絕不僅僅停留在體育上。如今,中國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上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但讓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尷尬的是,代表中國的東西卻是屈指可數(shù)。說起美國,頭腦里馬上會想到喬丹、阿諾和可口可樂;韓國有大長今、足球;英國有小貝和霍金。中國人的形象是什么?是張藝謀電影里的村夫?還是拖著辮子的滿清遺族?國人可能會對這種想法嗤之以鼻,可事實上這正是某些外國人頭腦中中國人的樣子。有一項調(diào)查表明,中國人對外國的了解遠大于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我們亟需一種途徑,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形象,改變世界對我們的看法。
正如一位在美國留學(xué)生拍的記錄片《跑吧,中國》中展現(xiàn)的那樣,當美國的年輕人被問及對中國的印象時,脫口而出的是姚明。在美國,姚明就代表著中國人的形象。劉翔贏了,而且他一次又一次地贏了。當劉翔不斷地改寫世界記錄的時候,肯定會有一天,你攔住一個外國人問他對中國的印象時,他會說,中國,飛人!
大眾傳媒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公眾和媒體視野中的所謂英雄已轉(zhuǎn)變成我們身邊的平凡人。也許一個不留神,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就家喻戶曉、名滿天下了。就如同,你可以不喜歡孔慶祥,但并不妨礙這個唱歌跑調(diào)、還長著齙牙的年輕人因為一句“我盡力了”成為新一代的偶像;你可以不理解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人被“超女”吸引,但卻并不影響李宇春登上《時代》封面。時代塑造出了無數(shù)的平民英雄,也賦予了英雄不一樣的精神內(nèi)涵。劉翔無疑是平民英雄的最新注解。
劉翔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文化是一種力量,人的行為受文化的影響。積極的向上的文化催人奮進,驕奢淫逸的文化使人頹廢。劉翔身上的拼搏精神,鼓舞了國人的士氣,打破了西方人對速度的壟斷。前進中的中國,不僅要在速度上超越西方,在許許多多領(lǐng)域都需要進行極限的超越,劉翔樹立了一個榜樣,劉翔鼓舞著千千萬萬人進行著拼搏。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文化?誰又能說劉翔沒有文化?
文化是一種創(chuàng)造,書籍是文化的載體。當人們談起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綿延萬里,橫亙在北方的長城。在地宮中幽閉多年,一朝燦爛奪目,驚世駭俗的瓷器也是華夏文化的象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埃及的金字塔,凝固成一個個史詩般的文明。文人們創(chuàng)造了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字、創(chuàng)造了小說、創(chuàng)造了詩歌,記錄下一段段文明。當歷史的塵埃散盡,通過書籍、繪畫,文化得以傳承。我們今天還創(chuàng)造了光盤,用數(shù)字符號記錄下地球的文明,發(fā)向廣袤的宇宙,渴望有一天能夠和另一種智慧交融。書籍是文化的傳承工具,真正的文化是人民以勞動、以軀體、以生命進行的創(chuàng)造。今天的劉翔、王軍霞,他們以巨鹿般的身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速度的美,這種旋風(fēng)般的力,本身就是文化,它不僅需要照片,需要攝像機,更需要文字來記錄,讓后人去分享這種美,這種文化。
因此,劉翔是一種精神的締造者、一種文化的傳承者。在今天,億萬國人奮斗的歷程就是我們當代的文化。
(見習(xí)編輯/譚蘭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