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感受能力
漢人看山水景物,以疆土之美而自豪——審美主旨建立在事功基礎(chǔ)上。
東晉南朝人看待大自然,以暢神怡情為樂——審美主旨建立在自我愉悅上。
美感和感知來源于審美的敏感與獨特的發(fā)現(xiàn)。
美的多樣性——生活中的、自然的、藝術(shù)作品中的美,都能引起情感體驗。
女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審美經(jīng)驗,經(jīng)驗的差異又是由于各自不同的主觀條件所規(guī)定的。
因此必須廣泛地觀察各種生活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
耐看——永久的魅力。
普遍規(guī)律——“接近高潮”與“不到頂點”,提供讀者取象與舍象的自由,各取所需,然后進行再創(chuàng)造。
有人認為,“含蓄是一種強烈對抗中的矛盾狀態(tài),它處于說與不說、露與不露之間。欲語還休,欲行卻止,又有一種耐人咀嚼的特殊魅力”,很對。
天然頑石自身不具備感性特征,卻容許我們感情“移入”,可能體現(xiàn)更廣闊的意境,甚至比雕塑更耐看。
對藝術(shù)的探索,只是開始并不是完成。一切都在繼續(xù),談不上完成。文藝的生命力表現(xiàn)在永遠不感到滿足;感到滿足的,意味著他的生命力正在明顯減退。
自我批判
作家需要心靈批判精神。理性上花比信仰更美麗。
批判者最珍貴的品質(zhì)是自我批判。
人格魅力的極致應(yīng)是自我批判。
主體力量集中表現(xiàn)為自我批判。
所謂人格缺失、精神缺失,不就是缺乏自我批判嗎?
傲慢自大的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缺乏的不就是這個嗎?
自賤、自悲的心理不可能有自我批判。與他懂得這一個并且見諸行動時,就會強大起來乃至不可戰(zhàn)勝。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盧梭晚年進行自我批判的《懺悔錄》,竟成為不朽的文學名著,那些自以為“一貫正確”的“左”派文人竟被世人唾罵。
誤區(qū)
強調(diào)新感悟、新境界、有所悟。道是廣闊的空。
廣闊的空間、存在,是不能被解釋、被討論的,只能
提供譬喻、展現(xiàn)。解釋起來,初看新鮮,到底狹窄了
些,有了固定的涵義,固定的值,就不耐讀了。譬喻
總是含蓄的,具有無限的豐富性。
十字架的真意不在受難而在復(fù)活。耶穌為什么活著,他是主張受苦的么?不!他一生都在努力使人快樂。他對門徒說:“看看野地里的百合花,它們多么美麗!即使所羅門在他極榮華時也沒有這么美麗呢!”你是清教徒,一切看法都是你理念的自然投射。
你的終極關(guān)懷缺少具體的愛。因為你拒絕性,冷淡了性,不承認性是終極喜樂的一個孿生兄弟,使雙方都迷失在對方之中實現(xiàn)自我融化。
強調(diào)自我,未能進入無我,從而表明你的悟道還有一段路要走。在悟的過程中,自我是失敗的種子,有毒的意識和物質(zhì)。大徹大悟者不承認自我,總是說:“我微不足道,什么也不是?!贝髱熓且粺o所知的,完美的無知。蘇格拉底晚年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什么都不知道。
認識了哪些真理?
與我們頭上的星空和神秘有序的大自然相比,或許,一切的意義都是無意義的,一切的價值都是無價值的,一切的純粹都是不純粹的,一切的執(zhí)著與極致都是人的盲目沖動和可憐的掙扎。我們一旦求索人與宇宙的終極關(guān)系,把天、地、人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慮,我們視野的胸次便豁然博大開朗,找到一種最準確的價值尺度,獲得心靈上真正的瀟灑與坦然。
愛因斯坦的悲劇,是未完成統(tǒng)一場和宇宙秩序圖的研究和探索。
泛神論——自然之神。發(fā)現(xiàn)了無法被終極認識的真理,上帝存在的假設(shè)并非沒有意義。把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部分地歸結(jié)于超自然力量。
(選自《散文詩世界》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