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殊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形成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湘西石頭建筑,文章從選址與布局、結構、砌筑、裝飾等方面總結出湘西石頭建筑的特點。這將對地區(qū)性建筑創(chuàng)作有所啟示。
關鍵詞:石頭建筑;湘西;特點
中圖分類號:TU-0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8-0036-03
神秘的湘西,山清水秀,地靈人杰,不僅有著土家族和苗族的服飾、習俗等文化遺產(chǎn),而且還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湘西民居;她既有聞名遐爾的吊腳樓,也有別具一格的石頭建筑。這些石頭建筑的建造采用石塊砌墻,石板為瓦,有的原石未動,有的鏨跡寥寥;有的粗獷奔放,有的清雅細刻,雕梁畫棟。石頭建筑造價低廉,節(jié)約木材,冬暖夏涼,隔音效果好,幾米高的石墻,不用水泥接縫也能堅固耐用,她掩映于青山綠水之中,造型簡樸,色彩和諧,當你走近她,研究她,你會發(fā)現(xiàn)她不僅反映了這一地域人民勤勞、質樸的民族性格,而且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的石頭民居建筑博物館。
1 湘西石頭建筑的自然地理與分布
湘西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武陵山脈由東北向西南斜貫全境,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西部與云貴高原相連,北部與鄂西山地交頸,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武陵山脈蜿蜒于境內(nèi)。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800~1200m。西南石灰?guī)r分布極廣,巖溶發(fā)育充分,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巖密布,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峰。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qū),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沖積平原。地貌形態(tài)的總體輪廓是一個以山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區(qū)地貌。全州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16.9℃,最高氣溫40.5℃,最低氣溫零下5.5℃。
長期以來,湘西有以石頭為房的建筑傳統(tǒng)。該地區(qū)山多石多,各種形狀的石頭十分豐富,建筑就地取材;另一方面,由于戰(zhàn)爭和防御的需要,構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在其周圍形成了便于防火、免于戰(zhàn)爭傷害的石頭建筑。
湘西南部主要以集中式的石頭村落為主,講究同宗同源的族群居住方式,主要代表有鳳凰縣阿拉鎮(zhèn)拉毫營村、黃合鄉(xiāng)舒家塘村的古石頭村落;湘西北部多以大分散小集中為主,講究單獨建筑的個性化,主要代表有永順縣萬坪鎮(zhèn)的杉木村、龍山縣的坡腳鄉(xiāng)、保靖縣的普戎鎮(zhèn)一帶的村寨。
2 湘西石頭建筑的特點
2.1選址與布局
2.1.1結合自然
選址結合地理條件,順應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勢,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觸地面少的房子,減少對地形地貌的破壞。同時,力求向上部空間發(fā)展,在房屋底面隨傾斜地形變化,從而形成錯層、掉層、附崖等建筑形式。石頭村落多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村落前面的視野較為開闊。如位于鳳凰縣城西南13km處的拉毫營村,依山而建,山腳為開闊平地,道路自東而西從山麓至山頂,由一條寬3m左右垂直于等高線的主街巷組成,支巷從主巷向兩側延伸、縱橫全寨,街巷兩側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布置建筑物。又如鳳凰縣舒家塘村,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山腳有溪流通過,整個村落依山并呈橢圓形形態(tài),以三橫五縱布置街巷,民宅沿街巷兩旁依山而建。建筑按需而建,鄰里之間相互參考但決不雷同,既有個性但又不失共性,形成了靈活多樣、統(tǒng)一而變化的石頭村落。
2.1.2“兵營型制”
湘西自古就是我國西南重要軍事控制區(qū),為了鞏固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各部的統(tǒng)治,多在湘西各地駐軍,按照“衛(wèi)城”、“鎮(zhèn)竿”、“營盤”、“屯、堡”等形制駐軍布防,并按區(qū)域修建了一定的防御設施。這些兵營駐地后來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城、鎮(zhèn)、村”。拉毫營村、黃絲橋村、舒家塘村就是這種典型兵營駐地的石頭村落,她們以一條主巷和多條支巷將各家各戶連成片,形成城堡式的結構。
拉毫營村位于南方長城(湘西邊墻)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上,“湘西邊墻”靠寨北沿山脈向東西延伸,整個古村落呈圓形,設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四個炮臺,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獨居于山頭。東與永興坪的哨卡相連,西與團結碉卡相結,易守難攻,是苗疆防線上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營盤寨內(nèi)設有“衙門”、“火藥局”、“駐都司”(現(xiàn)保存完好)、“把總”、“外委”等官把管,起到聯(lián)系各“屯堡”、策應軍事指揮的重要職能。
舒家塘古寨布局基本呈橢圓形,殘存城墻一道環(huán)長1500m,寬2m。并依稀可見城墻上有民宅建筑,視墻宅為一體,墻高6~8m不等,民宅的門均向城內(nèi)開放,這樣加大了外墻的厚度,使古寨更加封閉,更加安全。寨內(nèi)設東、南、北三個寨門,東門規(guī)模較大,門上有碉堡,城墻、城門全部用大塊青石砌成。古街道路及院落場地均以青石輔就,樣式呈間隔式循環(huán),每隔一段有一處與上面一處相似。走進古寨頗有進入“迷宮”之韻味,巷院深深,錯落有致,形成了獨特的防御性古石頭村落歷史環(huán)境。
2.2結構
2.2.1石結構
這種石頭建筑除了墻體是石頭建造的外,連屋頂也是用片石鋪就的,這種屋頂易于排水排污,在建筑翻新或重建中能得到循環(huán)使用,節(jié)約材料。片石除了用作建造房屋的材料外,還可作為鋪地材料,既便于雨水滲透,又有利于植物生長。此外建筑的其他組成部分如門、窗、家具如桌子、凳子等,甚至水缸也都是石造的。通常以2cm左右的薄石板作屋瓦,稍厚的作板壁或墻體承重結構,再厚的石板則用來輔地。
2.2.2石木混合結構
這種石頭建筑主要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支撐,石材只是建筑的圍護結構和屋面覆蓋物;但木構架幾乎全部被石頭包住,石頭墻體加石板覆蓋的屋頂,從外觀上幾乎看不到木頭,整個房子如同石砌一樣。
鳳凰縣的舒家塘、拉毫營村,吉首市社塘坡鄉(xiāng)的齊新村以及湘西北的村落均有分布。它們大多是三開間建筑,依山就勢建造,主樓為單層,一端側面為兩層樓房;樓板有石板也有木板,房屋的四周開窗較小,通常只有大門兩側開通風窗。由于墻體承重,側面或房屋后部都不再開設窗口,因此建筑室內(nèi)比較昏暗。
從建筑發(fā)展的演進關系來看,石頭建筑是干欄式建筑向地面建筑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石頭建筑的源頭是木制干欄式建筑,因石頭建筑的結構主體仍為木構架,而且二層一端大多數(shù)底部高臺基都不填土,作為房屋的附屬用房使用;懸空吊腳的二樓與正屋作為居住之用。所以說這樣的石頭建筑是奇特的干欄式建筑。
2.3砌筑
由于材質地選取以及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石頭建筑的砌筑方法有漿砌和干砌兩種。以吉首、鳳凰為代表的湘西南部地區(qū)主要采用青色片石干砌居住建筑;防御工事、碉堡、炮樓等采用特殊漿材漿砌(漿材用料多為糯米、石灰、桐油等按一定比例配置)。當?shù)爻S玫囊环N作法叫“層趕層”的砌筑方法,也就是一邊開采石板、一邊砌筑,這樣使砌筑的墻體還可以按照石層原來的順序排列,因此砌筑的墻體不僅平整,其整體色彩和石頭紋理也相當一致,房屋的外觀更加協(xié)調(diào)美觀。
湘西北永順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石頭建筑,主要采用溪溝和河床上散落的石頭(俗稱“基子巖”)作建筑材料。由于石頭幾何形狀的不規(guī)則性,其砌筑方法主要采用漿砌法,漿材的構成因地而異,主要有石灰、黃泥、河細(泥)砂、粉煤灰構成。砌筑形式除墻體大角用較大、較厚的石頭平砌以外,又有“自然式”和“圖案武”兩種砌筑形式?!白匀皇健逼鲋椒▽τ诓杉淖匀皇^幾乎不作任何加工,隨形自由砌筑,空隙主要由漿材填充,砌出的墻非常自然。“圖案式砌筑方法”主要采用“魚尾形”圖案豎向砌筑。這種砌筑法砌筑的墻體多在石頭建筑的主要朝向方向或者臨街、臨巷,對石頭有一定的厚薄和形狀要求;一般由砌筑師傅在砌筑過程中“隨形”加工,我們又叫“隨形隨砌法”。這種“隨形”加工是非常粗糙和簡單自然的,不需要事先準備和精加工。由于“基子巖”多為紅褐、黃褐或粉紅色,所以砌的墻體非常美觀自然。
2.4裝飾
建筑的屋脊、梁柱、欄桿和門窗都講究雕刻裝飾,建筑的裝飾表達了湘西能工巧匠們精湛的藝術和湘西人民厚重的文化。
2.4.1石牌匾
舒家塘村落的歷史演進之初是兵營,各種民族都有,后來脫變成自然村落,由于通婚或其他原因與當?shù)孛褡逯饾u融合,顯示出極大的包容性。如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石頭民居建筑中,每家每戶的門庭都開有石槽門,而且都是向側面開或朝街向開,槽門上都有石匾,石匾的內(nèi)容大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儒家文化;都是些求吉利,求上進的字語。如“禮重師嚴”、“履芳懷潔”、“出人是門”、“周旋中禮”、“清白家聲”、“南陽世第”、“禮嚴捍衛(wèi)”、“坦蕩常履”、“出動萬全”等字樣。字里行間隱喻出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正直豁達、從嚴治家、從嚴治禮的性格。
2.4.2窗飾
家家戶戶的門窗都雕琢圖案,尤以民間傳說的故事居多。土家窗飾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獨特的裝飾內(nèi)涵使其在造型上成為約定俗成的形象模式,工藝形態(tài)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湘西人經(jīng)常借助于主題名稱的同音字來表現(xiàn)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例如鹿在傳統(tǒng)中為長壽仙獸,鹿音同“祿”表示福氣或俸祿。雕刻采用當?shù)貍鹘y(tǒng)的民族摟雕、浮雕、透空雕等手法,工藝極為考究;還涉及到農(nóng)耕、生活習俗等畫面。
3 結束語
建筑體現(xiàn)時代和地域的多樣性,不同的建筑材料性能和構造方法,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地方民居。湘西傳統(tǒng)的石頭建筑與村落有別于我國其它地區(qū)的石頭建筑風格,她積淀著深刻、獨特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在建筑學領域其價值正日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重視,雖然石材作為一種建筑材料的使用各地均有之,如貴州布依族的石板屋、川西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石房建筑、大理的白族民宅、惠安的石頭建筑等,但是湘西石頭建筑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都是湘西歷代匠師們留傳下來的寶貴經(jīng)驗和財富。由于受到經(jīng)濟發(fā)展、旅游業(yè)的沖擊、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誘惑及自然力的破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批優(yōu)秀的古石頭建筑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石頭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湘西石頭建筑值得我們?nèi)ケWo、整理和挖掘,以便在今后的建筑設計中能夠更好地延續(xù)湘西地區(qū)特色。
作者單位:1、湖南城市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系 2、湖南湘西自治州規(guī)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