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不相同 停藥有講究
誰都免不了生病,生病就需吃藥。而對于病人來說,不同的疾病,用藥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停藥。病好了,是立即停藥還是將剩余的藥都吃完,這主要取決于疾病的種類。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長期服藥停不得: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及精神疾病等,用藥后癥狀可減輕,但一旦停藥,癥狀又會恢復。這類疾病大多需長期服藥,甚至要終身服藥,即使病情好轉,也不應自作主張,隨意停服。否則,病情會比服藥前更嚴重。
立即停藥等不得:某些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扁桃體炎等,其用藥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癥狀,使身體的抵抗力增強,以消滅體內的病毒。對于這一類疾病,一旦癥狀消失,患者即可立即停藥,如長期濫用藥物,會給肝臟帶來傷害,甚至產生許多不良反應。
緩慢停藥急不得:有些疾病的病情復雜,治愈后易復發(fā),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癲癇、結核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某些慢性病。這類疾病被治愈后,為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患者一般均需進行一段時間的維持治療。
當心孕婦患牙齦炎
據統(tǒng)計,有60%以上的孕婦會出現(xiàn)輕重不同的牙齦炎癥狀。孕婦牙齦炎的發(fā)生率是非孕婦的10倍。
女性在懷孕后,往往會出現(xiàn)牙齦肥厚,發(fā)生炎癥性改變,形成肥大性牙齦炎,甚至導致妊娠牙齦瘤,疼痛、有間歇性出血癥狀,多發(fā)于妊娠的前3個月和后3個月。醫(yī)學上稱之為妊娠性牙齦炎。
之所以在妊娠的前后患牙齦炎,多是由于懷孕后體內絨膜促性腺激素分泌明顯增加,使得牙齦組織充血、水腫、肥大。同時,孕婦體內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消耗過多過快,使得牙齦對外界的刺激更為敏感。另外,妊娠的生理作用又使孕婦白天的唾液量分泌增多,夜晚明顯減少,造成對口腔的沖刷作用降低。還會因少數(shù)孕婦不注意口腔衛(wèi)生,從而導致牙菌斑或牙結石的沉積,引起牙齦感染。
雖然患有妊娠性牙齦炎疾患的孕婦,在分娩之后或去除一些因素的刺激后癥狀都會逐漸減輕,但對妊娠性牙齦炎不可忽視,更不能任其發(fā)展。因為它對孕婦自身的健康以及胎兒的正常發(fā)育均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此,懷孕之后的女性要多加注意口腔衛(wèi)生,并積極采取有效保健措施,預防牙齦炎疾患的發(fā)生。
哪些情況下不宜飲牛奶
常喝牛奶對人體的健康大有裨益。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留點神,尤其在吃下列食物時就不宜飲牛奶。
橘子在喝牛奶的前后1小時左右,不宜吃橘子。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與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會發(fā)生凝固從而影響牛奶的消化和吸收。在這段時間里也不宜進食其它酸性水果。
果汁牛奶中的蛋白質80%為酪蛋白。如果牛奶中加進果汁,會使牛奶的酸堿度發(fā)生改變。當牛奶的酸堿度過低時,大量的酪蛋白便會發(fā)生凝集、沉淀,難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嚴重者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或腹瀉。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飲料。
糖牛奶中含有的賴氨酸在加熱的條件下能與果糖發(fā)生反應,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賴氨酸,危害人體健康。所以,鮮牛奶在煮沸時不要加糖,等稍涼些后再加糖也不遲。
巧克力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而巧克力中含有草酸,兩者同食會生成不溶性草酸鈣,極大地影響鈣的吸收,甚至會出現(xiàn)頭發(fā)干枯、腹瀉、兒童生長緩慢等現(xiàn)象。
此外,有人喜歡用牛奶代替白開水服藥。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科學的。這是由于牛奶容易在藥物的表面形成一層覆蓋膜,使奶中的鈣、鎂等礦物質與藥物發(fā)生化學反應,形成非水溶性物質,從而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因此,在服藥的前后1小時內也不要喝牛奶。(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