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春節(jié)剛過,廣東棋壇暴出猛料:廣東象棋隊主教練呂欽在隊里推出一條新舉措——在男隊引入末位淘汰制,經(jīng)考核名落孫山的隊員將被勸退,重新分配工作,被淘汰者為新引入的人才騰出編制,這就意味著,廣東象棋專業(yè)棋手端的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金飯碗。
此舉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認為廣東隊這是自己人拿自己人開刀,明顯是在自亂陣腳,有人認為這樣的淘汰制會造成人才流失,無異于自毀長城!莫非一向精明的少帥又祭出了一把飛刀?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去年象甲聯(lián)賽的兩件大事:先是衛(wèi)冕冠軍湖北隊?wèi)K遭降級,從天堂到地獄僅僅相隔392天,創(chuàng)造了中國象甲聯(lián)賽史上的最大冷門!接著有著28年組隊歷史,四奪全國團體冠軍的河北隊降級(后因重慶隊退出,得以重返甲級隊)!如果我們細細品味這兩枚苦果,不難看出他們存在的主要問題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人才流失嚴重!
人才流失了,造成隊內(nèi)缺少有效的競爭機制;競爭機制沒有了,隊員的狀態(tài)無論好壞,你都得依靠他,因而兩隊降級雖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必然。
精明的廣東人就是看到了這點,充分認識到市場經(jīng)濟的開放性必然造成象棋市場的開放化,象棋市場開放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員流動的雙向化。在象棋市場的運作方面首先加強俱樂部建設(shè),2005年廣東王老吉象棋俱樂部完成三方合作,打造金牌俱樂部?!霸韵挛嗤洌螟P凰來”,吸引高水平的棋手加盟廣東,確保廣東象棋水平長盛不衰;2006年象甲聯(lián)賽中,隊內(nèi)不再設(shè)替補隊員,就是為了激發(fā)隊員的斗志,給予隊員充足的實戰(zhàn)機會;2007年又在隊內(nèi)建立末位淘汰機制,改變隊員只進不出的舊觀念,通過對隊員今明兩年的全國個人賽成績、國內(nèi)各項杯賽成績、兩年的個人等級分、平時的訓(xùn)練考勤情況、訓(xùn)練態(tài)度等一系列量化指標(biāo)考核,達到優(yōu)勝劣汰的目的,排在末位的隊員直接淘汰出省隊。這項制度的出臺讓隊員,特別是一些年輕隊員清醒認識到競爭無處不在,競爭無時不在,進而提高隊伍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
真正的棋壇斗士會直面每一次挑戰(zhàn),會抓住每一次機遇,在編的隊員必然不會對末位淘汰制有什么抱怨情緒,因為他們自信不會排到末位。同時,他們也相信,憑借他們的能力與忠誠,廣東隊的伯樂是絕對不會放任他們流失的。相反,他們會在一定程度上感謝廣東隊給了他們一個強制性的競爭機會.他們會利用這個機會使自己的棋藝水平得到提高;游離于廣東之外的棋手也會充分利用這次機會,憑借自身的實力,以優(yōu)異的成績走進這座象棋的神殿。我想這正是小呂飛刀的用意所在。
如果說去年湖北、河北兩支隊伍的降級是為棋界敲起了警鐘,那么今年廣東隊的末位淘汰制則給棋界帶了沁人心脾的春風(fēng),大浪淘沙,淘下去的是弱者,留下的是精華;吐故納新,故人漸漸離去,為今人提供更多展示能力的空間,只有這樣象棋之樹才會長青不敗。
編輯 無 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