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騁目,總以晴好天氣為宜。遺憾的是,此刻我登滕王閣,周遭是一片瀝瀝的雨聲。但我仍覺得,眼下這雨中的憑欄,乃是別一番感受。雖然見不到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但雨來風(fēng)掠,霧卷云飛,更平添了登臨者悵然懷古的思緒。在滕王閣的樓下,正欲登臨時,有人說“這是一個假古董”。
是的,昔日的滕王閣早已傾圮,眼前這一座,1989年動工修建,歷時三年而成。中國的古建筑,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其好處是質(zhì)樸、渾厚,沉靜中透出空靈的禪意。人住里面,若飲酒,則窗牖的花影可以助興;若彈琴,則木質(zhì)的板壁可以讓弦音更加柔和。那些著名的亭臺樓閣,保存百年尚且不易,何況它們的建筑年代非唐即宋,都在歷史的煙雨中浸泡了千年呢!就說這座滕王閣吧,自653年建成以來,已近14個世紀(jì)。無論是霜天畫角下的鐵騎,還是暗夜秋風(fēng)中的野火,都不可避免地一次次侵蝕它焚毀它。所有香艷的記憶,其盡頭都不可避免是一把劫灰。滕王閣首建至今,已經(jīng)歷了數(shù)十次的毀滅與興建。除了初唐王勃,登臨層榭并為之留下千古美文,是正宗滕王版的樓閣之外,自他后的韓愈等所有文人騷客,所詠的滕王閣,都是在歌頌贗品。
這些年來,各地的名勝古跡都在恢復(fù),這是民族復(fù)興的特征。大至一國,小至一人,若只能“茍全性命于亂世”,則哪里還有可能恢復(fù)名勝呢?亂世逃命,盛世建樓,這都是歷史的必然。眼前的滕王閣,雖然是假的古董,但卻是真的名勝。王勃的美文已成千古絕唱,我們豈能讓其滿紙珠璣無法印證,讓后人徒生惆悵呢?因此,南昌不能沒有滕王閣。它的千百年來的每一種版本,都不是贗品,都是南昌人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機(jī)緣以及不同風(fēng)情的真實(shí)寫照。
滕王閣留給我的記憶一直與歌舞有關(guān)。蓋因修建此閣的李元嬰生長于鐘鳴鼎食的帝王之家,他的手不必磨劍,也聽不到殺伐之聲,他生命中的歲月,被一場又一場的歌舞填滿,脂粉氣、楚腰身、霓裳曲,使他貪歡,使他迷醉,更使他對國計(jì)民生了無興趣。
據(jù)說,李元嬰從蘇州刺史任上遷轉(zhuǎn)洪州都督,即因?yàn)閳?zhí)政能力的低下。在南昌,他又因“數(shù)犯憲章”再次被貶滁州,看來稱他風(fēng)流王爺完全稱職。他好游冶,某日來到章江門外的荒阜,面對茫茫江水,他突發(fā)奇想,讓隨從在榛莽中置酒席,起歌舞。燕麥兔葵之中,離草荊棘之上,怎擱得住弱不禁風(fēng)的舞衣?于是,諂其事者,投所好,在這岡巒之上建起了一座高閣,這便是滕王閣的由來。登臨送目俯瞰江山,只是它的附屬功能,開綺筵,演歌舞,才是建閣者最初的動機(jī)。于今,風(fēng)流的滕王早已灰飛煙滅,但閣上的歌舞卻一直不曾消歇。遠(yuǎn)古的吳趨曲,盛唐的柘枝舞,雖然不再演繹,但我在這閣上,卻聽到更為古老的編鐘,以及滲透了贛南風(fēng)情的《十送紅軍》,這熟稔的旋律,立刻讓我想到這檻外的蒼茫河山,曾經(jīng)是紅旗漫卷的蘇區(qū)。更由此感嘆,沒有這一片土地,沒有這一片土地上浴血奮戰(zhàn)的人民,今天,我們就不能在這滕王閣上欣賞到令人陶醉的盛世歌舞。(選自《讀書·旅游》)
【閱讀訓(xùn)練】
1.從全文結(jié)構(gòu)上看,文章第二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2.結(jié)合文本簡述“南昌不能沒有滕王閣”的理由。
3.你如何理解“眼前的滕王閣,雖然是假的古董,但卻是真的名勝”這句話的含義?
4.文本用了較大的篇幅追述李元嬰修建滕王閣的歷史。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作者感情起伏跌宕,請概括作者的情感演繹脈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