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掀起了大規(guī)模的“摩天樓”建造活動。本文就此分別從感性和理性兩種角度進行闡述,試圖再現(xiàn)近代上海摩天樓的形象本質(zhì)。借由“摩天樓情結(jié)”這一概念的提出,指出“摩天樓”作為近代上海的一個典型符號在普通市民心目中鳥托邦式的幻想地位,以揭示其長盛不衰的原因。
關鍵詞:摩天樓;情結(jié);近代上海;大都會;符號
中圖分類號:TU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7-0041-03
中文里的“摩天”二字意指迫近高天,常形容建筑物或山極高,故“摩天樓”的字面意思就是指通向天空的神奇大樓。在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下,摩天樓的出現(xiàn)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原本象征神靈至高尊嚴的圖騰、高塔、神廟乃至教堂,儼然成了用來膜拜的現(xiàn)代化之神。正如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舉世聞名的大都市景觀,有著“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的外灘建筑群及周邊繁華的商業(yè)區(qū),體現(xiàn)了當時這個城市最大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在這一度興起的摩天樓熱潮背后,除了無可厚非的政治、經(jīng)濟和商業(yè)因素外,似乎還隱含著更深層的動因。
1 文學作品中的身影
一戰(zhàn)結(jié)束后的上海迎來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到了20世紀20年代,外灘與南京路的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般地涌出,城市景觀的巨大變化促使上海成為了遠東最大的“摩登都市”,這種現(xiàn)象在30年代早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不過在近一個世紀后,對于老上海摩天樓的印象似乎消散在一輪接一輪地建造熱潮下,即使是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國際飯店,如今身處于高樓的環(huán)抱之下也已偃旗息鼓。正如李歐梵和白先勇認為的那樣,想要再次覓得當初那個風華絕代的少婦身影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了。盡管如此,在那些有關老上海的文學作品中仍不乏對她的感性描寫。于是對于老上海摩天樓的最初印象,便來源于這些洋洋灑灑的字里行間中,縱使這些帶有羅曼蒂克式的描寫多少會有夸張、虛構(gòu)之嫌,但從中我們?nèi)阅芨Q探到猶存的風韻。
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子夜》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無論是李歐梵還是盧漢超在論及近代化的上海時,都不同程度地引用了小說中有關吳太爺初到上海時的一段文字。其中將摩天樓那數(shù)不盡的亮著燈光的窗洞比喻成妖魔的眼睛,并戲劇化地描寫了富有鄉(xiāng)紳吳太爺在遭受一連串聲光化電的刺激后死去的情節(jié)。顯然,作者是有意把以摩天樓為標志的老上海西化的現(xiàn)代化物質(zhì)及其具有的“吞噬”性本質(zhì)呈現(xiàn)給讀者。類似的還有在《青島素描》C王統(tǒng)照)中有關上海的一段文字:“在上海,是處處模仿著美國式的摩天樓,耀目的紅綠燈,街市中不可耐的噪音 是表現(xiàn)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威風派頭?!倍硪环矫?,諸如“十里洋場”、“一個紙醉金迷的另一個世界”這些眩目而暖味的字眼卻又在向人們灌輸著老上海繁華、奢靡的都市精神面貌。無怪乎穆時英在《上海的狐步舞(--個斷片)》中將近代上海形容為“建筑在地獄上的天堂”??梢哉f,這種表象與本質(zhì)的對峙借由摩天樓這一物質(zhì)的存在得以鮮明的投射人世人心中,交織而成羨慕與畏懼、向往與壓抑,促使其演化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象征,成為了“魔都”0上海的一位精神代言者。
2 現(xiàn)實中的建設歷程
文字描述中的摩天樓是帶有誘惑性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帶著這種感性的認識,我們重新回到歷史的角度去進行理性的審視,或許會有別樣的覺察。
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空前發(fā)展,加上美、日兩國在華的頻繁活動增加了上海外國資本的來源,促使上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近代經(jīng)濟最繁榮的階段。高速增長的經(jīng)濟不僅帶動了房地產(chǎn)業(yè)的興盛,而且還導致了地價的迅速增長,這些都是當時建筑向高層、高密度發(fā)展的重要原因。除了外灘大規(guī)模的改建工程外,1929年9月5日上海第一幢10層以上的大樓沙遜大廈的落成,拉開了摩天樓建造的序幕(圖1)。此后,新技術的普遍應用及建筑技術力量的壯大都為其迅速崛起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從1929年到1938年的短短十年間,上海就建成了10層以上高層建筑超過30座。
在建筑風格上,上海這個時髦的地方極易吸納時尚的東西。因而當源于歐沒的裝飾藝術派風格波及上海后,揉合了復古的建筑設計,呈現(xiàn)出一種古怪的美學風潮,并取代了先前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成為了此后上海大型建筑的主流。盡管這也導致了建筑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始終停留在摩登的形式層面上,但是裝飾藝術顯然成了“飛翔的摩天大樓最重要的部分,而摩天大樓則成了現(xiàn)代的大教堂”。只是這些“大教堂”始終為那些處于社會上流階層的洋人、商賈們所服務,因而明顯攜帶著金錢和財富的氣息。
3兩個“上?!?/p>
在劉建輝的著作《魔都上?!返男蛘轮?,作者認為正是由于租界的設立而形成的“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空間”共存于上海的局面,同時這“兩個不同性質(zhì)的空間”(即租界和縣城)相互滲透、相互沖突的結(jié)果,才使得上海成為了一座舉世無雙的“兼容”城市。也正因為如此,老上海無疑是最可能被黑白切分的(即所謂的上只角和下只角,當然其中也不乏生存在灰色空間內(nèi)的蕓蕓眾生),從繁華鬧市區(qū)的摩天大樓俯身望去,解放前的上海幾乎滿眼都是“極為破敗的東方式貧民窟”,耀目的光芒可以令人眩暈一時,但是其背后的陰影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相對于“石庫門文化”、“里弄情結(jié)”這類扎根于市井百姓的往昔回憶中的、帶有切身體驗和感受的情感,“摩天樓”正相反,高高地凌駕于普通百姓之上,仿佛空中樓閣般充滿幻想的色彩,卻又遙不可及。盡管它常被作為經(jīng)濟不平等的證據(jù),反映在當時的諷刺作品中,但是在當時同樣也盛行著這樣一種說法“走盡天邊,好不過黃浦兩邊”?;蛟S正是這類本地俗語激發(fā)了當時人們的想象,點燃著他們的希望,大量移民的紛至沓來,無不希望能在上海這座“金銀山”上分得一杯羹。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里,新移民在仰望它,羨慕它的同時,似乎又隱約流露出對這龐然大物畏之、恨之的復雜情愫,這或許就是“摩天樓情結(jié)”。有一首童謠頗能表露這一點“走在南京路,要數(shù)數(shù)國際飯店有幾層,扳著手指,抬起頭,帽子掉落在地還沒數(shù)清?!?/p>
這其中隱約流露出的艷羨而又不得的情感,潛藏于那些無緣進入摩天樓人們心底里,雖沒有爆發(fā)卻也不見得平靜。以至于到了今天,在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的現(xiàn)代,又再度奏響了“摩天樓熱”的續(xù)曲。所不同的是這回的始作俑者不再是殖民地的“外國主子”,轉(zhuǎn)而變成了國人,大家都在卯足勁地加蓋起幢幢高樓,東方明珠、金貿(mào)大廈,以及不久后將要建造的更高的環(huán)球金融中心。這些層層疊疊的摩天樓在短時間內(nèi)拔地而起,除卻政治和經(jīng)濟原因外,很難說不是“摩天樓情結(jié)”在作祟。
4一個時代的象征
早期的西方物質(zhì)文明對開埠初期的上海有著較深的影響,相對政治制度和文明,物質(zhì)的東西更易被移植或引進,且對于人們的觀念有著一種難以抗拒的潛移默化的作用0。因此,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下產(chǎn)生的摩天樓,對于上海人來說已不再是單純的對高處的向往了。在那樣一個紛繁動蕩的時代,“摩天樓”儼然成為了“鮮花著錦之盛,富貴溫柔之鄉(xiāng)”的代名詞,那些追求“更好的生活”,沖著“大城有奔頭”的外來移民,當他們蜷縮在簡陋的棚戶房屋中時,誰又敢保證“摩天樓”沒有出現(xiàn)在他們的黃粱美夢中呢可以說,“摩天樓”為那些庸庸碌碌的底層民眾提供了一個可供幻想的實在物質(zhì)基礎,并在他們內(nèi)心搭建起了夢幻般的烏托邦。
就這樣,老上海的摩天樓,借由挺拔向上的外貌,賦予了自身雄性強勢的象征意義,峨然聳立于“東方巴黎”這座繁華的都市中,向世人昭示它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輝煌奇觀的同時,也影響著這個時代人們的價值觀,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物質(zhì)偶像,令他們?yōu)榇饲ツぐ荨?/p>
5結(jié)語
說起老上海,一則認為上海是把握經(jīng)濟機遇的象征;另一極端則認為她是道德淪喪的陷阱。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黑白分明,對于上海的情感,人們大多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澳μ鞓乔榻Y(jié)”只是這類復雜情感中的一種特定表現(xiàn)而已。本文并沒有針對近代上海的建筑實體、風貌進行評述和分析,只是想試圖了解并弄清在當時這個大背景下,受西方文化沖擊、影響下出現(xiàn)的所謂“摩天樓”這一具有典型代表的建筑類型,對于當時整個社會市民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不僅包括物質(zhì)生活上的,同時還有精神層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