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遺害》圣殿出版社于2000年5月31日初版,定價為1575日元(包括稅款在內(nèi))。截止同年10月,已經(jīng)印刷2次,發(fā)行5萬冊。
《遺書》一書講述了5個13歲-15歲的自殺者的故事。內(nèi)容沒有虛構(gòu),全部真實?!哆z書》在全文登載遺書的實物、自殺者家族對遺書的回信的同時,還通過向家族及友人的素材收集,探尋了年輕自殺者在自殺當天的精神狀態(tài)、性格表現(xiàn)、以及選擇死亡的煩惱和猶豫。此外,書中還刊登了一組意味深長、富有沖擊力的照片,其中有談?wù)摵⒆铀酪虻母改?,有自殺者在結(jié)束生命前可能看到的日常風景,還有死亡的現(xiàn)場等。
《遺書》的核心目標讀者,是與作者同時代的年輕人。該書在制作、發(fā)行過程中呈現(xiàn)了如下特點:
一、憑借年輕人的雙手制作
《遺書》的出版商圣殿出版社是得到10歲-20歲讀者熱心支持的新生代出版社。該社成立于1998年11月。它不僅出版以“20歲、自己、自由”為主題的新式青春系列書,而且還策劃銷售限定為直銷的小冊子、T恤衫、明信片等原創(chuàng)性商品。
出版社都是20歲的年輕人。在社里,新的策劃總是要和全體員工商量,得不到全體員工認可的選題就不做。所以,圣殿出版社成立以來,每年才出版4-6種圖書。
而且,他們憑借年輕人的視角,采用現(xiàn)有出版社不可能采用的作書方式,成為了鶴卷謙介作書的起點。
二、做書是為了響應(yīng)死者的聲明
《遺書》發(fā)端于圣殿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單行本《CROSS ROAD》一書。書中收錄了、比爾·蓋茨等60位成功人士的語言,傳達出他們的信念和生活方式。但有的讀者在這本書的空白處,寫下了遺書。帶上這本書,就意味著存在隨時準備自殺的年輕人。以鶴卷謙介為首的出版社員工,從1997年2月27日《周刊朝日》的文章里,知道了這種自殺者的存在。原本是以自己的書讓年輕人振作起來的想法作書,卻不曾想有不斷因之死去的孩子,出版社相當灰心。鶴卷謙介們決定從該事件入手,作一本“回答圖書”。從“希望挽留住正在考慮自殺的年輕人”的想法出發(fā),誕生了《遺書》的選題策劃。
圣殿出版社經(jīng)營部長成立了編輯制作“verb”,通過網(wǎng)絡(luò)招募伙伴,聚集了9個20歲-30歲的年輕人。鶴卷謙介也從出版的角度參與其中。
選題僅僅是選題,在取材對象、也就是自殺者遺屬的選定上感覺很困難。于是,出版社誕生了希望自殺者家庭同意接受采訪并用真名實姓講話的想法,而且在公布后,響應(yīng)者紛至沓來。
三、展開獨特的“游擊戰(zhàn)運動”
圣殿出版社經(jīng)常在新書發(fā)行銷售之際,做一些延長性的游戲,即可以戲稱為“游擊戰(zhàn)”的運動。
比如,在面向女性的系列書《上班途中的OL》《出勤途中OL》發(fā)行銷售前夕,出版社鎖定“核心目標讀者”,用圣誕節(jié)的晚裝紙把書的廣告單和巧克力包在一起分發(fā)。再如,在《CROsSROAD》發(fā)行銷售前后,在東京都內(nèi)實況會場的戲劇上演之前,向觀眾散發(fā)有關(guān)在書中登臺亮相的藝術(shù)家的信息。還有,時常利用假日,出版社的員工、勤工儉學者、有志向的讀者等幾十人同乘地鐵,手里共拿一本書。于是,一目十行閱讀者有之,看著圖書封面打盹者有之,發(fā)揮各自“演技”,在不知不覺中就感染了一般乘客。
《遺書》發(fā)行銷售的時候,專門選擇爵士樂廳“黃銅高爾夫”舉辦有關(guān)自殺的講話爵士樂會。會場聚集了150多個年輕人,另外還有6家電臺的記者參加。
在圣殿出版社的網(wǎng)站上,引起了許多包括批判性內(nèi)容在內(nèi)的反響。鶴卷謙介認為:“這樣做引起大家思考,形成相互之間的交流,這也是我們的目的?!?/p>
四、在年輕人聚集的街道暢銷
圣殿出版社以引起讀者關(guān)注的《CROSSROAD》為契機,推出了內(nèi)容進一步發(fā)展的“改型版”,行情上漲。接下來的《遺書》,更是成為擁有廣大讀者的作品。
結(jié)果,希望得到圣殿出版社的書的年輕讀者越來越多,書店不斷向出版社要書。有許多書店為圣殿出版社的圖書開辟了專柜。
例如,圣殿出版社圖書在紀伊國屋書店(東京)的銷售,所屬的新宿南口店因為處在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比起所屬的新宿本店來,其銷售額總是不斷提升。此外,圣殿出版社圖書好銷的特征之一,就是那些郊外店在夜間時段的銷售額明顯高于白天。當然,只要是學生很多的街頭書店,無論在東京都中心還是在東京都郊外,圣殿出版社的書都好賣。反過來,在那些商業(yè)街,也有“想讓部下讀一讀”的40歲男士和希望了解孩子心理的父親,在買圣殿出版社的書。圣殿出版社的讀者層次是比較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