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家里整理書架,本來只是要把一些覺得灰塵積得多了些的地方清理一下,但是隨手拿起《天龍八部》中的一本,不小心翻到一個地方,一下子就停住了。于是我就靠在書架底下,抹布扔在一旁,把多年前看過的這部小說,又讀了一個段落。是段譽、王語嫣兩人先跌進爛泥枯井,真情流露,接著慕容復和鳩摩智兩人也跟著掉進去的那一段。
也許是因為當時我也略涉佛法,所以這一段看得特別有感觸,直想練武不免好勝,學佛則要去除勝負之心,這兩點真是沖突。作者安排這么一個段落,讓一和尚得以悟道,真是高明。也因為感嘆,所以又把書倒翻回去看看前面的情節(jié)。
只是這么一看,才發(fā)現我的感慨,早已由一位掃地僧講出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蕭峰父子及慕容復父子,加上鳩摩智等一伙人在少林寺藏經閣冤家相逢,相持不下之際,一位真人不露相的掃地老僧早已清楚地點撥了鳩摩智:須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殺生,兩者背道而馳,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絕技才能練得越多,但修到如此境界的高僧,卻又不屑去多學各種厲害的殺人法門了。
那一天,我最大的收獲是體會了小說和非小說的差別。
用非小說來講鳩摩智的體悟,簡短地說,“如來教導佛子,第一是要去貪、去愛、去取、去纏,方有解脫之望?!边@一句30字以內的話就夠了。
而小說,卻要耗費數十萬字,塑造眾多人物,鋪陳數十年的恩怨情仇,才在不經意中點出這個道理。所以,精彩的非小說,是以30個字來歸納數十萬字故事的道理。精彩的小說,是以數十萬字的故事,來講30個字的道理。甚至,不講什么道理。
讀30個字的道理,好處是清楚、明白、直接。壞處是,你得來輕松,很容易會不當一回事。數十萬字小說的故事,壞處是別人的故事可能說得太生動了,光是情節(jié)就讓你目眩神移。好處是,多年后回頭再讀,眩目的情節(jié)中,別有風光。
1997年10月,我去香港出席一個會,坐一大早的班機。登機后不久,我注意到隔著走道,左前方位置的一位女郎。她幾乎是從入座之后,就開始拿出一本書,非常專注地讀了起來。并且不久就拿出一個筆記本,邊讀邊做筆記。
看到這么一位專心的讀者,我就好奇起來,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書,吸引她到如此地步。我等待了好一陣子,好不容易才有個機會偷瞄到書的封面,是當時一本極為暢銷,談如何成功的書。
我多么希望她手上拿的是一本小說,任何小說都好。
在機場,看到西方人,不論男女,手上總會帶一本小說。而臺灣人,帶上飛機的卻經常是非小說-一從薄薄的人生勵志書,到厚厚上下兩冊的企業(yè)管理書,都有人帶上飛機。
這些書沒有什么不好,只是你不能不懷疑一件事:連飛行這么顛簸的旅程,你都不合得不努力上進,那什么時候才有空讀小說呢?
我總覺得一個人應該讀小說,是因為小說是一個虛構的世界。而你進入虛構世界,需要三把鑰匙:
1.使用自己時間的自信與余裕一否則你為什么寧愿讀幾十萬字而不是30個字來體會一個道理?
2.想象力——小說的作者是啟動他的想象力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讀者的想象啟動得越大,越能體會、越不浪費作者為他展開的一切。
3.同情心——小說是人物的故事。讀一部小說,就是認識小說里的那些人物。你沒有同情之心,沒法進入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
好看的小說,是看人物——你沒接觸過的人物,或者,你熟悉的人物,但有陌生的變形。所以,你要準備進入情緒的震蕩。
所以,文字是有魅力的。好看的小說,又不是真要告訴你什么道理。小說要說的話,總是意在言外。
所以,閱讀的你,最好也有些人生經歷。有些文字魅力,在一個有些經歷的讀者眼中,會轉化為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