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和文化肇端的偉大象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標志。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華人對龍有著難以形容的感情。
人們對于龍是熟悉的。它是興云布雨的神靈,是吉祥佳兆的瑞物,還是皇室王權的代表。時至今日,與龍有關的現象、風俗、制度、物品、標志、藝術作品等比比皆是,數不勝數。
可是,人們對龍又是陌生的。從古至今,有誰見過這種神圣而奇特的動物呢?茫茫神州,何曾有過一條真實的龍呢?這種熟悉而又陌生,崇拜卻很模糊的印象,已經穿越歷史的長河,一直跨進了現代社會。
龍是從哪里來的?它到底是個什么模樣?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笨此拿枥L,龍像一條水陸兩棲的巨蛇,身體可以任意變化,又有上天下海的本領,屬于一種神異動物。
這是對于龍的形象作出的較早解釋,帶有秘不可究的玄奧。從考古資料來看,龍的歷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龍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第45號墓中,就發(fā)現了用蚌殼擺成的龍的形象:身長約1.8米,昂首伸爪,體形彎曲,呈游動狀態(tài);1993年在湖北黃梅文化遺址,又發(fā)現了六千年前以卵石擺布的龍:蛇身、魚尾、獸爪、鹿頭,昂首曲身,長角向后,張口嘶鳴,呼之欲飛,造形十分生動。此外,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還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玉龍,用墨綠色軟玉雕成,體形似蛇,盤為半環(huán)狀。吻部前伸,嘴巴緊閉,沒有足、爪,頸脊長有鬃毛,造形簡潔洗練,屬紅山文化中的精品。
從以上考古資料來看,龍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分布地域廣泛,形象大體一致,說明龍在那時就被原始人崇拜。因此,多數學者認為龍是遠古華夏民族的圖騰。所謂“圖騰”(totem)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或親屬”。原始人相信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著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認準某物(多為動物)之后,便以此為本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征,進而形成對它的崇拜。氏族要舉行有關儀式,還要加強對外宣傳,提高對某圖騰的認識。那時,各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如虎圖騰、鹿圖騰等,華夏氏族人數眾多,勢力強大,特意選擇“龍”作為本氏族的圖騰,獲得一致擁戴。
龍的形象主體是什么動物?有人疑為恐龍,此說顯然不妥。因為這種動物早已滅絕了六千萬年,原始人不過三四百萬年,不可能認識恐龍。有人認為最早的龍是帶角的蛇,其身是蛇,其頭可能是別的什么動物。也有的人認為龍起源于鱷魚,古代傳說有“豢龍”,即古代人工馴養(yǎng)的鱷魚。還有人認為龍的最早主體形象應是蜥蝎,因為新石器時代一些陶器上有它的形象,況且民間至今還把蜥蝎叫“石龍子”。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各自的根據,然而又不夠全面,甚至難以自圓其說。
對此,聞一多先生進行了考證。他在《伏羲考》中認為:龍的最早形象主體是一種大蛇,是遠古華夏氏族、部落的圖騰,后來隨著氏族部落的融合、擴大,別的圖騰如鳥圖騰、馬圖騰、鹿圖騰、牛圖騰、魚圖騰逐漸加入進來,于是蛇的形體上又逐漸“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樣一來,氏族的融合帶動了圖騰的融合,一種多元一體的圖騰,或者說是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龍——產生了??梢哉f,龍的產生時間是漫長的,其過程是復雜的,其結果是大家認可的。它的出現,體現著華夏各氏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團結,受到廣泛的重視和珍愛,這是理所當然的。
原始的龍和現在的龍是不一樣的,那么,龍是怎樣變化和成長的呢?
中國人富有想象力。龍的形象出現后,有關龍的早期神話傳說也產生了。比如說,開天辟地的是盤古,有這么大本領的一定不是凡人。果然,古籍上說:“盤古之君,龍首蛇身?!保ㄒ姟稄V博物志》卷九引)華夏氏族的圖騰是龍,這樣,我們的老祖宗伏羲和女媧,一定和龍有關系。這一點東漢辭賦家王延壽在他的《魯靈光殿賦》中說:“五龍比翼,人皇九頭,女媧蛇軀,伏羲鱗身。”不僅有文字描寫,還有人把他們交配的情形畫下來。比如,在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中,就有兩個人面蛇身的神人相交圖,旁邊寫著:“伏戲(羲)倉精初造王業(yè),畫卦結繩以理海內?!?/p>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號軒轅氏,他也與龍結緣?!渡胶=洝份d:“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彼抉R遷《史記》也說:“軒轅,黃龍體。”黃帝是龍所生,連他的兄弟炎帝神農氏也是“感神龍”臨世。接下來夏族的首領鯀和大禹,也都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并且形成頗有影響的一種理論:“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圣之德。”(引見《列子》)除此以外,屬于伏羲氏系統的還有長龍氏、居龍氏、降龍氏、潛龍氏、上龍氏、水龍氏等等。這些各種各樣的龍氏,與后來《山海經》中所說的“龍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諸位神仙,都是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族徽圖騰。
以上這些傳說,既是龍的起源的一種象征,也勾畫出了龍在最初時期的形態(tài),由此看出那時龍蛇難分,或者說龍還沒有完全定型。不過,這些并沒有影響古人對于龍的崇拜。同時,人們發(fā)現龍的形象總是同首領人物連在一起,而他們又總愛借龍來神化自己,一方面編造這種誰也無法驗證的神話,另一方面又建立起與龍相關的禮儀和制度,從而把對龍的信仰崇拜轉移到最高首領身上。周代禮制明確規(guī)定,天子得用龍旗,穿龍袞,而且它們還是孤家寡人的專用品,從此龍就成了王權的標志。秦始皇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是“祖龍”。劉邦坐上了龍椅,有人出來及時編造神話,認定他是“龍種”,說劉邦的母親“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引見《史記·高祖本紀》,弄得比秦始皇還要超前。后來,這種荒唐無稽的神話不斷被“真龍?zhí)熳印眰兯u用,甚至連只信上帝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也寫了一首《龍潛》詩,把自己比作一條蟄伏之龍,隨時準備撂下上帝去當皇帝。
龍由圖騰崇拜到王者崇拜,由一種虛擬動物到染上政治色彩,已經遠遠超出生物和民俗領域,說不清這是龍的喜慶還是悲哀。
總起來看,龍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演變的,據王迅先生在《說龍》一文中考證,龍的發(fā)展演變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時期:
原始社會直至晚期,是龍的形成階段,變化較大,尚不定型,體形似蛇,頭部多樣,無腿無足。
夏商周時期,龍的頭部漸漸固定,而且多數龍的頭部已經長角,口部張開,形態(tài)生動。這一時期的龍,少數長出腳來,多數仍然無足。
秦漢之際,龍的形象已經成熟,頭上生角,口有魚須,身上披了鱗甲,并且已經生齊了足、爪,這一時期龍的形態(tài)雖然也不統一,但大部分龍形趨于一致,只是小處(如足、爪、尾巴)不大一樣,基本形狀已經固定。
東漢末至兩晉時期,龍的尾部形狀有了明顯變化,與身體區(qū)分開來,整體線條流暢,但起伏較大。這時的龍有胖、瘦之分,造形瀟灑飄逸,形態(tài)更加生動,一望而有魏晉之風。
唐宋時期,龍的體形又接近于秦漢,身子和尾巴不分,體態(tài)豐滿,略感臃腫。頭部也有明顯變化,較前寬,短角始分叉,頗類鹿角。唐宋時期,人皆以胖為美,龍也加以效仿,看上去雍容典雅,有種華貴之美。
元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又有了較大發(fā)展,體形盤曲婉轉,張牙舞爪,姿態(tài)威嚴矯健。這一階段雖然時間跨度較長,但龍的形態(tài)基本一致。然而在表現手法上形式多樣,變化很多,多數的龍具有動感強、力度大、形態(tài)猛的特點。龍到了元明清時期可以說已經完全成熟并被一致認同了。
從龍的這種變化軌跡來看,它在各個時期都清楚地打上了社會印痕,不同時期龍的形象,蘊含著當時的豐富文化內涵。這種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龍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龍已經卸下了長期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光環(huán),但是,龍作為一條超自然力的神奇紐帶,把全世界的炎黃子孫緊緊聯在一起,它永遠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偉大徽記與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