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年又開始了,這是12年級。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中學的沖刺階段,要是在國內(nèi)讀書,應(yīng)該全面進入高考前的倒計時狀態(tài)了。加拿大雖然不需要高考,但也有全省統(tǒng)考,這一年的學校成績和全省統(tǒng)考成績是大學錄取時最重要的依據(jù)。
都說加拿大讀大學不用高考,很簡單方便,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父母親再三對我說,他們對這里報考大學的程序一無所知,要靠我自己多多關(guān)注,多多了解信息,所以凡是學校里可以拿到的資料我盡量收集,有什么講座我也盡量去聽。一段時間下來,大致上也有一些了解了。
總體來說,這里上大學的所有事宜,都要通過申請來完成,包括申請大學錄取、申請獎學金、申請大學住宿、申請選課等。對我而言,第一步先要確定的是想上什么大學,只有把這個定下來了,才能開展接下去的一系列工作。理論上說,我可以申請加拿大的任何一所大學,連美國的大學也能申請。
說心里話,原先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讀哈佛大學。不記得從何時起我就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是哈佛,我確信,進哈佛就意味著頂級的成功。到加拿大以后,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這里人們對大學的理解似乎跟國內(nèi)不太一樣,哈佛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沒有那么神圣。他們認為,本科階段上名牌大學并沒有多大意思,不但學費貴,而且授課時多半是上百人的大課,學生根本沒法與教授交流,徒有虛名而已。
自從了解了這里人們對大學的看法以后,我也覺得不一定非得上美國名校了, 我決定申請加拿大的學校。第一,申請加拿大以外的學校,經(jīng)濟上的壓力會比較大,而我在加拿大就學的話,學費是與加拿大國內(nèi)公民一樣的。第二,加拿大的公立大學總體水平都不低,而美國除了一些私立名校,總體排名還不如加拿大。第三,我可以到攻讀碩士和博士的階段再去美國或歐洲,這樣不僅經(jīng)濟壓力小,還同樣能實現(xiàn)我游歷世界的愿望。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該選擇加拿大的哪所大學。我了解到,這里的UNIVERSITY(大學)和COLLEGE(學院)雖然都頒發(fā)學位,但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不像國內(nèi)都差不多。大學是綜合性的,培養(yǎng)的是理論型、學術(shù)型人才;而學院是比較專業(yè)性的,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往往不設(shè)碩士和博士學位。因此,如果想讀完大學就找工作,還是上學院更好,因為從學院畢業(yè)的學生有更強的實踐能力,更受雇主們的歡迎。然而,我決定要讀大學,因為我的目標是拿到博士頭銜。
問題一個接一個,我要在本地讀還是到外地去讀?溫哥華本地有兩所比較好的大學,一所是綜合排名穩(wěn)居加拿大全國前五位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簡稱UBC),另一所是排名在十五位左右的西門菲沙大學,但它的強項是理工科專業(yè),與我想上文科的要求有些距離。在溫哥華所在的BC省范圍內(nèi),還有一所維多利亞大學,也是我考慮的大學之一,它坐落在美麗的省府維多利亞。為了更真切地了解這所學校,我和父母還專程去考察過,它美麗的校園和校園里隨處可見的可愛的兔子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但是,我覺得這些大學對我來說都不是很完美,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全國。通過反復(fù)比較,再與父母協(xié)商,我最后確定了多倫多大學、女皇大學、阿爾伯塔大學、UBC和渥太華大學五所大學。前三所大學與UBC同屬排名前五的一流大學, 渥太華大學屬于準一流的。
確定大學以后,接下來就要確定專業(yè)方向。我們了解到,這兒的大學在一、二年級是不分具體專業(yè)的,到第三年開始才確定專業(yè),但由于一些專業(yè)必修的基礎(chǔ)課需在前兩年修完,所以大的專業(yè)方向還是要考慮清楚的。
從我的實際成績和多數(shù)華人學生的選擇來看,我應(yīng)該選理科或工科。相對而言,我的數(shù)理化生的成績比文科成績更好,在年級里幾乎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多數(shù)華人學生都認為讀醫(yī)科、計算機、工程學等專業(yè)將來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高。這些專業(yè)我也都有興趣,但我認為我更大的興趣在文科,比如歷史、宗教、哲學、政治、法律等。我對經(jīng)濟學也很感興趣,曾在網(wǎng)上讀到過一位大經(jīng)濟學家的一段話。他說,一個好的經(jīng)濟學家必須是一個數(shù)學家、一個歷史學家、一個哲學家、一個社會學家。我非常同意他的看法。正好,經(jīng)濟學也在文科的方向中。
RFoymKahlwE8aYr8qSYTo/jI2E6hwOiGtwbO9lU6U00=我把我的想法告訴了父母。父親笑呵呵地說,你外公讓我轉(zhuǎn)告你,選擇專業(yè)時一定要選個有真本事的行當,將來才不會吃虧。我理解,所謂的“真本事”就是那些理工科類的專業(yè)。我相信這是父親借外公之口在婉轉(zhuǎn)地表達他的看法,而這個看法顯然與我的愿望不一致。父親緊接著說,我尊重你自己的興趣和選擇,不過你也要考慮未來的實際生活,不能單憑興趣。
他這番話我當然聽進去了。一方面我很慶幸有一個開明的父親,看來他是不會竭力反對我自己的選擇的,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他說的話是有道理的,我不能太理想化了,必須考慮將來的謀生問題。最后,我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兼顧興趣與謀生兩個方面——那就是先學經(jīng)濟學,然后再攻讀法學。將來也許可以進入政府部門,或在大學做一個經(jīng)濟學方面的學者,不行的話,就做律師,專門辦理經(jīng)濟案件的律師,收入一定不會少吧。這個方案得到了父母親的認可。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一切進行得比較順利。我按照每所大學的要求,有條不紊地準備好申請大學所需的材料,然后寄出去。其中有大量的工作是通過網(wǎng)絡(luò)搞定的。由于網(wǎng)絡(luò)的健全,申請過程中我感覺很“通氣”。每所大學,只要我申請了,便會有一個賬號。我隨時可以進入賬號了解申請的進展情況,校方要求我進一步做什么,也通過這個賬號傳達給我。
在等待錄取的時候,我從學校的職業(yè)中心了解到,可以開始申請各種各樣的獎學金了。獎學金不但能減輕我讀大學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也是一種榮譽。能得到某一種獎學金,就意味著你在某個方面得到了認可。這里的獎學金真是五花八門,有各級政府提供的,有各種組織設(shè)置的,有各大學推出的,也有個人捐助的。不同的獎學金都有不同的要求,獎給不同的人。經(jīng)過篩選以后,我選擇了一些比較大眾化的,由政府、組織和我申請的大學提供的獎學金。這些獎學金的共同點是不針對特定人群,幾乎人人都能申請,但往往要求較高,一般對學習成績和活動能力都很看重。
申請獎學金并不是填一張表格那么簡單。通常都會要求你提供簡歷,簡歷要能反映你的各方面能力和成果,還會要求你回答幾個問題。說是回答問題,其實是針對它的要求寫小論文,這也是考察你真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依據(jù)。這還不夠,通常還需要一到兩位老師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寫的推薦信??傊暾埅剬W金是一件很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每申請一項,就相當于完成一項復(fù)雜的作業(yè)。當然,如果你確有優(yōu)勢,而且作業(yè)又完成得好的話,獲得的回報也是豐厚的。
從陸續(xù)獲得的獎學金來看,我的回報還算豐厚,已經(jīng)足夠我一年的學習和生活費用了。其中最讓我得意的是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獎學金,雖然這個獎學金的獎金額度并不高,只有2000加元,但它的意義不同。它只針對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而且每年只有兩到三個學生能獲獎。
那天,我第一次穿上那套有些偏大的西裝,與母親一起去出席頒獎儀式。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一個成人組織的學術(shù)會議。在聽了一位教授的學術(shù)報告后,接下來便是頒獎。與我一起得獎的還有兩位女生,一位來自俄羅斯,一位來自阿富汗。我們每人都上臺致答謝辭,這是我第一次對著臺下一大群教育專家演講。奇怪的是我并不緊張,連事先準備的稿子都沒用,脫稿講了幾分鐘,中間還被他們用熱烈的掌聲打斷了兩次。顯然,我的演講比另外兩位女生都好,從主持人介紹的情況來看,我的各方面成績也比她們優(yōu)秀。這樣說來,這一年所有中學的所有ESL學生中我是最棒的,我暗自得意。
好消息接踵而至,我所申請的五所大學都寄來了錄取通知書。權(quán)衡之后,我選擇了UBC。我很激動,因為更加精彩的大學生活馬上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