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8日,北京革新西里居委會主任夏素明在革新西里小區(qū)124號樓前的西羅園北路人行道上畫了一條白線———在線內,小攤販可以賣各種蔬菜。她和她的同事還和小攤販約法三章:要求攤販們成立自治會自我約束;攤販如有違約,擺攤資格將可能取消。但夏素明的嘗試最終不了了之,因為革新西里所在的崇文區(qū)永定門外街道辦事處和城管都不認同。(《財經時報》4月20日)
出于民生需求的考慮,幾乎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面臨著管理小商小販時的兩難境地:放而不管,容易導致城市的混亂不堪;另一方面,若是管得過嚴,又容易斷絕那些城市最底層人群的謀生之道,更容易招致坊間非議。如何管理小商小販,顯然成為一個所有城市必須破解的難題。
令人欣喜的是,在北京革新西里進行的商販自治的嘗試,為城市管理者合情、合理、有效地管理小商小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雖然“商販自治”的模式僅僅一個月便宣告夭折,但從中卻讓我們看到了基于基層民主自治以及互相信任基礎之上的互利互惠的現實可能。
在筆者看來,讓商販們與當地居民互相協商之后進行自治式管理,首先是基于基層民主自治的基本需要。作為中國城市最小行政單位———街道辦事處的構成元素,加強社區(qū)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商販自治”,恰恰是建立在互相協商互相理解的自律基礎之上的,有了基層協商的概念,想必大多數商販都會珍惜自己獲得的經營權利,而不會對其予以濫用。
其次,“商販自治”讓人們看到了信任的力量。通過革新西里的實踐我們看到,協商產生的約束既相當于契約,同時也等同于信任,當地居民在授權商販們進行自治的同時,也是給予了這些小商小販們足夠的信任。事實上正是一個簡單但稀缺的“信任”,導致了小商販們更加自覺地遵守契約的規(guī)定,因為違背信任就等于違反約定,他們就有可能被踢出局失去擺攤的機會。
再次,“商販自治”體現了互利互惠的原則。居民有方便購物的需要,而小商販們有迫于生計不得不擺攤的需要,當二者的利益能夠達成一個平衡點時,帶來的必然是利益雙贏的局面。如果居民不反對,而小商販們也能自覺地遵守應有的秩序與保持足夠的自律,那么,“商販自治”何樂而不為呢?
有了上述的三個判斷,再看當地城管出于管理慣性而予以“叫停”,就顯得理據不足。如果“商販自治”能夠很好地起到以往城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尚不能起到的良好管理效果,那么城管又何必以城市管理者的姿態(tài)強行介入,非要體現出行政管理者的權力之重呢?
在圍繞著城市管理展開的各種嘗試中,我們以為重要的并非是城管的權威和權力能否得以實現,而在于在這種嘗試過程中,當地的居民、小商小販以及相關的約束具有多高的管理效率。如果“商販自治”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可行的模式,那么又何必因為與目前的某些規(guī)章和制度安排不合而淺嘗輒止呢?(摘自2007年4月22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