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100歲了。
人類因活到了百歲而被叫做"人瑞",是個長壽的概念。而由舞臺上粉墨春秋所組成的這個外來文明的產(chǎn)物的話劇100歲誕辰,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它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生旦凈末丑,其所起到的鼓舞人民、教育人民的能量與影響,是活在1907年之前晚清的中國人所難以想象的。
從《黑奴吁天錄》開始,中國人開始站在這個叫話劇的舞臺上,演繹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喜怒哀樂、春夏秋冬,100年前赴后繼,樂此不疲。
100年來,中國話劇從模仿到借鑒、從雜亂到系統(tǒng)、從小到大、從盛到衰而又由衰轉(zhuǎn)盛,繼而盛盛衰衰并從中國走向世界,傳承、教化、勵志、娛樂,中國話劇有著太多的承載,中國話劇人有著太大的承擔(dān),中國話劇觀眾有著太高的期待。
100年,不算長也不算短。時代在推進,在中華民族走上小康之途、加快現(xiàn)代化和諧社會建設(shè)步伐的今天,話劇雖然式微了但不會就此止步。
面對著歷史的機遇和責(zé)任,中國話劇,風(fēng)帆仍舉,前路漫漫,黃鐘大呂,未來可期。
末了,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人:
中國話劇奠基人之一田漢:
論及對中國話劇的貢獻,田漢無疑位列第一。這倒不因為田漢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而是這位偏好莎士比亞抒情浪漫風(fēng)格的劇作家,兼具關(guān)照現(xiàn)實生活的敏銳,著有《獲虎之夜》《名優(yōu)之死》等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話劇打下基礎(chǔ)的名劇。與此同時,他還組建"南國社",在全國各地巡演。他在這個過程中嘔心瀝血,培養(yǎng)了大量中國話劇的擁護者,也贏得了戲劇教育家、劇社創(chuàng)始人的贊譽。
話劇劇作大師曹禺:
提及中國話劇百年,人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雷雨》。
曹先生的《雷雨》是中國話劇史的豐碑,使得當時24歲的曹禺一鳴驚人,并且讓中國話劇走向成熟。此后,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系列作品均是影響了幾代人的力作。如今,這些名劇都通過各種方式反復(fù)演繹。1952年,曹禺成了北京人藝的首任院長。
"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老舍:
老舍在戲劇史上的地位,與他在文學(xué)界中不相上下。上世紀50年代北京人藝的輝煌,是扎根于他創(chuàng)作的劇本之上的?!恫桊^》以戲劇文學(xué)和舞臺演出的綜合實力征服了觀眾,至今仍是北京人藝的金字招牌。此外,《龍須溝》是他創(chuàng)作的新臺階,為他贏得人民藝術(shù)家的榮譽稱號。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深厚的文化蘊涵、鮮明的民族性格,被外國專家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話劇皇帝”-石揮:
上海是話劇和電影的發(fā)源地,那里的百姓當年在電影還未普及前,每晚是忙于看話劇的。當時還專門舉行過一個"話劇皇帝"的評選,石揮便當選了。他活躍在上世紀40年代的話劇舞臺,主演的《秋海棠》、《文天祥》、《我這一輩子》深入人心,即便是實力派的電影明星也不敢與他同臺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