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le與Wiki結合的特點
Moodle和Wiki都是Web2.0的產(chǎn)品,其安裝簡單易行,便于推廣。二者相結合形成互補,更體現(xiàn)出Web2.0的優(yōu)勢,有利于教學。
由于Wiki使用人性化語言來替代復雜的HTML語言,降低了使用門檻,擴大了用戶范圍,任何人都可以輕松編輯內容頁面,維護公共空間,而正是wiki這一簡單易學的特性使Moodle平臺更容易讓學習者使用,互動性更強。
另一方面,Moodle解決了Wild系統(tǒng)的一個最大問題——用戶權限的管理。它將權限限制為選擇了該課程的學習者,而學習者是否允許進入是由開課教師來決定的,因此Moodle的權限限制使Wiki的后臺管理趨于成熟化,提高了Wiki平臺的利用率,降低了平臺被惡意破壞的危險性。
Moodle與Wiki結合在教學中的應用
Moodle與Wiki的結合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集體創(chuàng)作平臺,真正體現(xiàn)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思想,這種互助互幫體現(xiàn)在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討論二者結合后在教學中的應用。
1.作為教師集體備課和科研平臺
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學中,一個教研室的集體備課,通常是按照圖1所示的過程進行。
首先,由教研室組長確定集體備課的任務(如教學內容的選擇、重難點的確定、教學策略和媒體的選擇、教學方法等)。然后,教師進行面對面討論、交流,根據(jù)討論結果制定教案。通常情況下教案的整理和制定是由進行試點學校的教師來完成的,該教師根據(jù)集體研討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其他教師(可邀請其他學科的教師,甚至專家)參加聽課。接下來組織所有聽課人員對這節(jié)試點試驗課進行評價和反思,提出最終的修訂意見和方案。最后進行推廣實施,其他教師按照修改好的教學方案進行教學,可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再反思總結,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過程耗時長,需要教師面對面討論交流,在試點試驗前對單個教師設計的教案每個教師要瀏覽修改,工作量大,并且這種延時的交流和修改不能及時捕捉到教師的靈感和創(chuàng)意。
Moodle作為一個學習管理系統(tǒng)(LMS),為教師提供了集體備課的平臺。Moodle中部分功能在集體備課過程中的體現(xiàn)如圖2所示。
首先,教研室組長可以在Moodle平臺中開設一門“課程”,用于教師集體備課的環(huán)境,各教師申請賬戶登錄該“課程”。Moodle的思想是基于社會建構主義的,“課程”分模塊分階段進行。在模塊一中,組長使用Moodle中的資源功能制定備課任務,教師瀏覽備課任務。進入模塊二,通過討論區(qū)進行討論,對教案的設計達成共識。在進行試驗教學前,在Moodle平臺中利用Wiki的功能來完成集體書寫制定教案的過程,并且擁有賬號的任何教師都可以來修改教案,將自己的新思想隨時添加到教案中(這是一種即時的、公平的集體備課環(huán)境,真實地記錄了整個創(chuàng)作和交流的過程,體現(xiàn)了教師的集體智慧)。試驗教學后,教師、專家可以在模塊五的討論區(qū)中對上課效果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還可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根據(jù)反饋對教案再修改。整個制定、修改、評價的過程在Moodle平臺中得以完成。
學校成功的內在機制在于一個高質量的教師教學集體,確切地說,就是教師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與學的氛圍。Moodle與Wild的結合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虛擬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境中,教師發(fā)揮出集體智慧,構建出一個虛擬的教師教學共同體,他們要與同伴討論、展示交流自己的思想,形成同伴互助。對于新手教師,更需要這樣的平臺來促進專業(yè)的快速增長。新手教師在Wiki中設計教案,可以邀請有經(jīng)驗的教師參與,對自己的教案提出修改建議或直接進行修改,使教師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上的專業(yè)溝通和合作更加方便快捷,彼此間共同分享經(jīng)驗,通過互動互助學習來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
2.在中小學英語寫作課上的應用
Moodle解決了Wiki的管理權限問題,二者的結合也給中小學英語寫作帶來了福音,將教師的課堂搬到了網(wǎng)絡上。圖3是利用Moodle平臺設計的七年級英語第三單元的教案。
Moodle平臺中的教案設計過程可簡化成圖4所示流程。
教師利用Moodle中的資源功能制定學習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賬號進入該課程單元后先要了解學習目標,掌握本單元的詞匯,教師講解課文重、難點,通過Moodle中的作業(yè)功能讓學生練習在線寫作(本教案是以Introduce my family為題寫作),并在Wiki平臺中進行集體修改。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寫作都是一種單純的課堂寫作練習,教師對學生提交的作文要一一進行修改,工作量大,效率低,并且學生對自己出錯的地方和要修改的部分也不在意,因此寫作水平提高很慢。Wiki提供了一個共同創(chuàng)作的平臺,教師可以挑選部分作文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中進行集體修改。Wiki的入門技術低,學生使用該平臺不會存在技術問題,他們可以對作文中的錯誤直接修改,對修改有異議的句子也可以進行再修改;而教師通過引領讓學生自己把一篇作文修改好,并對疑難問題即時作出回答,Wiki可以一一記錄修改的步驟,這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
Moodle與Wiki的結合改變了傳統(tǒng)中小學英語寫作中的單一修改模式,在批改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身份得到互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參與量大、具有主動發(fā)言權,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增強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不同學生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通過即時的共享、交流,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較快,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性和共創(chuàng)性。
結束語
作為Web2.0核心部分的Wiki和Moodle的結合,體現(xiàn)了同儕互助的思想,一方面轉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真正的合作共創(chuàng)平臺,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良好的網(wǎng)絡道德行為規(guī)范,而且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對教育教學改革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怎樣將技術與課程更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xxjy/xxjy200701/xxjy20070121-02-l.jpg?auth_key=1735146893-1449097689-0-ebe9e0890e22a480f65725e95befbb3f" hspace="15" vspace="5"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