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人大在對人大代表進行綜合評價時,往往把人大代表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等情況與人大代表履職、宣傳憲法情況相提并論甚至加以強調,媒體在對基層人大代表進行宣傳報道時,也對人大代表帶領多少人發(fā)家致富、為群眾辦了多少好事津津樂道,不惜筆墨,大加渲染。筆者認為,不宜強調人大代表做群眾致富帶頭人,更不宜把為群眾辦了多少具體的“實事好事”作為評判人大代表工作質量優(yōu)劣的一項指標。
首先,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辦實事好事不是人大代表的法定職責?!稇椃ā贰兜胤浇M織法》以及《代表法》都沒有把“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辦好事”作為人大代表的一項職責來明確?!洞矸ā返谒臈l雖然提到了人大代表要“努力為人民服務”,但結合上下文“代表應當與原選區(qū)選民或者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來看,這里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是專門針對“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這一特定前提來說的,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為人民服務”的概念明顯不同。如果在實踐中,以“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做了多少好事”等來衡量一個人大代表的履職情況和能力的高低,顯然缺少法律依據(jù)。
其次,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辦好事應該放在個人道德層面和社會公德層面予以考量。人大代表當然應該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做好事,這是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的要求,但考核和評價人大代表的履職情況,其職責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只要完成了法定職責,即使沒有“帶領群眾致富”或沒有做一些具體的“實事好事”,也應該是一個稱職的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的法定職責外附加條件來對人大代表進行所謂的考核和評價,筆者認為都是不合適的。
再次,強調帶領群眾致富為群眾辦好事實事極易給人造成錯覺。在基層,尤其在廣大農村,不少選民對人大代表的職責并不是都明白,即使是人大代表本人,有相當一部分對自己的職責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糊涂認識。如果強調人大代表帶領群眾致富、為大家做“好事”等法定職責之外的“責任”,就會在選民心中造成人大代表的職責主要就是帶領大家致富、為群眾辦“實事好事”的錯覺,從而導致選民對人大代表的履職情況不能進行正確監(jiān)督,人大代表就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法定職責而熱心做一些本不是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情,盡力贏得選民的“好感”和上級人大的“認可”。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必將導致人大代表履職水平和地方國家權利機關運行效能的下降。
(作者單位:河南省淅川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