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信息化教學,就是指教育者和學習者借助現(xiàn)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它既是師生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進行的教學活動,也是基于信息技術在師生間開展的教學活動。信息化教學與一般的教學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然而由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其教學過程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①信息化教學過程是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中開展教與學的過程;②信息化教學過程是教學雙方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信息傳遞、交流和探索的過程;③信息化教學過程是憑借豐富教育信息資源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過程;④信息化教學過程是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限制的活動過程。教育者、學習者、現(xiàn)代教育媒體和教育信息構成了信息化教學過程的四要素(南國農,2004年)。
教育是一種傳播現(xiàn)象,教育過程也是一種傳播過程,綜合運用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傳播活動的過程與規(guī)律,能夠求得最優(yōu)化的教育效果。筆者嘗試從教育傳播學的視角分析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的教育傳播特點,繼而根據教育傳播學的個人差異論和反饋原理等,提出改進班級授課制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的解決方案。
一、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教育傳播特點分析
1.優(yōu)越性
?。?)教育傳播活動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教師要進行系統(tǒng)的講授,并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開展學生的學習活動。
?。?)教育傳播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彼此之間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動集結在一起,可以互相觀摩、啟發(fā)、切磋和砥礪。
?。?)教育傳播的內容有序,傳播速度較高。
?。?)使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傳播媒體,優(yōu)化教育傳播過程。
(5)教育傳播規(guī)模、效益比較高。
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育傳播活動,其教學組織形式比較突出地反映了教學過程的本質特點:間接性的認識,有領導的認識和教育性認識,能在時間和精力都比較節(jié)省的條件下,比較全面地實現(xiàn)教學任務。
2.局限性
?。?)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其涵義是“根據不同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的教育”(蕭宗六,2000年)。目前我們學校中的班級授課制要求課堂教學的“同一性”,顯然制約著因材施教的教育傳播活動的實行?!凹庾由圆伙枺筮M生又消化不了”,一線教師普遍認為在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要想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教育傳播活動是非常困難的。
?。?)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學習內容往往因為課程分科,而將某些完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人為地進行分割,影響了教育傳播的效果。
?。?)信息化教育軟件資源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因人而異的、高度個性化的適應性學習支持不夠,技術在更多的時候被用來提高教育傳播規(guī)模,沒有用于提高教育傳播的質量。
(5)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無法按照個人差異論、使用與滿足理論和反饋原理等去設計教育傳播活動,因而在教育傳播活動中極易出現(xiàn)“沉默的螺旋”現(xiàn)象(周宏剛,2006年),給教育傳播活動的優(yōu)化帶來困難,從而導致教育傳播活動的質量下降。
班級授課制下的課堂教學最大的弊端主要有兩個:其一是無法開展因人而異的高度個性化的適應性學習;其二是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實現(xiàn)動態(tài)性和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很好的支持。
二、運用教育傳播原理改進班級授課制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
1.運用個人差異論改進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
個人差異論也被稱為選擇性影響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受眾個體差異對大眾傳播效果有顯著影響的結論(戴元光,2004年)。個人差異論的研究結果啟發(fā)我們在教育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運用因材施教等教學策略,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學習,以使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習者在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中,在不同的教學策略指導下,通過不同的學習活動、技術、方法、途徑和資源等都能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為了達到這一傳播目標,教育傳播系統(tǒng)就必須具有使教育信息能夠圍繞不同學習者的特點進行重構的功能。這種重構是指,教育傳播系統(tǒng)所提供的教育信息應根據學習者群體不同的內在需求,按照不同的信息順序,提供給他們以不同的信息結構和不同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等,從而具有個性化教育信息服務的功能。更加注重傳播效果的個性化教育信息傳播本身是一種服務概念的延伸,這種延伸的終極目的就在于給學習者帶來更加優(yōu)化和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
個性化的教育信息傳播會在多個方面給學習者帶來益處。
?。?)提高學習者個體信息獲取的效率。在信息化課堂中,每位學習者都需要查閱和尋找大量的信息,而這種信息搜索和信息評價無疑都帶有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和傾向,個性化的教育信息服務由于使用智能推拉(Push and Pull)技術,能夠把學習者預定的信息按照他們的要求“送”到其桌面,從而有效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提高信息獲取效率。
?。?)提高學習者個體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個性化教育信息傳播依靠知識工程、專家系統(tǒng)等智能技術,可以根據學習者學習特征參數(shù)的差異,診斷其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學習策略、不同的學習資源、不同的學習活動和不同的學習評價等,從而適應每位學習者的知識與能力發(fā)展的需求,真正實現(xiàn)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提高個體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延長了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個性化的教育信息服務都伴隨著個性化的資源利用和資源回收,從而使得學習者在享有個性化的信息服務的同時,產生再生資源,從而大大延長了信息資源的生命周期。
?。?)即時的和多元的信息反饋。學習者在享有個性化的教育信息服務時,不僅可以享有教師給予的學習反饋,還可以享有個性化教育信息傳播系統(tǒng)給予的信息反饋,以及來自其他學習者的反饋信息;學習者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績效也將作為反饋信息傳遞給教師和系統(tǒng)中的決策推理模塊等,用于調整學習路徑、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等,以便更充分地適應學習者的個體需求,最終促進學習者自身新舊概念產生交互,從而完成個性化的學習過程。
個性化的教育信息傳播需要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信息技術的強有力支持。一個典型的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是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知識工程及教育技術的支持下,自動收集學生的多種學習特征數(shù)據、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數(shù)據等,依據所收集的學習特征數(shù)據、行為數(shù)據和媒體偏好數(shù)據等進行聚類分析,即系統(tǒng)自動對學生群體進行分類,并使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享受到不同的個別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
以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為基礎的課堂教學采用混合學習的方式,其主要步驟如下:
準備階段①技術人員需要在校園網服務器上安裝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軟件;②技術人員培訓任課教師掌握系統(tǒng)的基本操作;③任課教師需要配合技術人員將所任教課程的資源按照系統(tǒng)要求進行描述并且上傳到服務器;④任課教師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特別是個性化的教學策略通過系統(tǒng)提供的策略編輯器予以設定;⑤培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全班集體授課教室、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計算機機房等四種教學環(huán)境均可,黑板+電腦、投影機+白板、電腦+投影機等三種設備搭配均可。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講解、演示、操練、練習、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和問題化學習等方法開展全班授導式教學。
個性化學習計算機機房、網絡教室等兩種教學環(huán)境均可,要求每位學生有一臺聯(lián)網的計算機。每位學習者要按照自己申請的賬號登錄到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自由申請學習某個知識點。系統(tǒng)接到學習者的學習申請后,會自動調用決策推理算法,檢查該學習者是否具備學習這個知識點的基礎。系統(tǒng)檢查通過后,會根據該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參數(shù)給予其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方案和相應的學習資源,支持其個別化學習,而當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該學習者并不具備所申請的知識點的學習條件時,系統(tǒng)會自動為其提供補救教學方案。在學習過程中,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會不斷監(jiān)測學習者的各種學習行為,會不斷地由內置的電子導師系統(tǒng)給學習者以提示、幫助和指導等反饋信息,任課教師也可以通過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給學習者答疑或在線個別輔導等。在學習者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同時,系統(tǒng)還會自動回收產生出來的再生資源,如學習者的測驗答卷、學習作品等,并添加到系統(tǒng)資源庫中,形成資源的循環(huán)使用過程。
全班交流與討論主要采取個人匯報、全班討論的教學形式。
教師總結教師要根據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tǒng)匯總到教師界面的評價支持數(shù)據,針對全班學生均比較薄弱的共性問題進行點評和補救教學,以提高學習質量。
2.運用反饋原理改進非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
反饋是指傳播者和傳播對象在傳播活動中相互接收到對方信息的互動式反應(周鴻澤,2005年),是傳播者改進傳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在人際傳播中,反饋是直接、及時和靈活的;大眾傳播的反饋則是具有一定的間接性、延遲性和制度性等特點。
反饋原理在優(yōu)化教育傳播效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課堂教學的教育傳播過程中,通常取得課堂教學反饋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察言觀色、課堂提問、課堂練習與小測驗等。然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對課堂的察言觀色也存在很大的主觀猜測成份。課堂中的對話與提問等方式雖然具有獲得即時反饋信息的典型性,但其缺點是不夠全面,而且很難做到全面了解所有學生的反饋信息。至于課堂練習與小測驗,雖然能夠比較全面、深入地幫助教師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但是其缺點是缺乏即時性——當學生第二天拿到測驗評測結果時,其即時的反饋作用已經很小了。歸納課堂教學的教育傳播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反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信息反饋的片面性;信息反饋的滯后性;信息反饋的被動性。
開發(fā)課堂信息反饋資源,利用即時反饋信息改善和調整課堂活動與結構,是優(yōu)化課堂教育傳播的重要方面,可以支持和促進教師產生調整教學的策略,優(yōu)化教育傳播過程,重新組織第二次學習,查漏補缺,因材施教,使更多的學生能夠掌握所教內容。與此同時,還能支持和促進學生產生新的學習策略,強化其正確做法,改正其錯誤,找出差距等。同時,學生的信息反饋也可以作為教師課后自我反思和課前備課的主要參照依據。根據反饋原理,我們可以得到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利用反饋原理優(yōu)化傳播過程的幾個原則:(1)教師要開發(fā)課堂內外的信息反饋資源,建立多種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的渠道,樹立教學中的“雙向傳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改變教師“滿堂灌”的現(xiàn)象。(2)學生的信息反饋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回答教師的提問、作業(yè)完成情況、測驗或考試情況、課堂陳述情況、學生作品水平等,也包括學生課上的表情、身體語言和態(tài)度等。教師要具備收集學生各種反饋信息的能力,并能夠依據學生的多種反饋信息調節(jié)課堂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樹立以學生的觀點來發(fā)展和引領課程的動態(tài)課程觀,建立基于學生反饋的彈性的課堂教學實施模式。(3)教師要改進直線型單向的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方式,形成師生雙向互動的教與學過程,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單向線性關系改為由設計、教學、學習、反饋和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雙向互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利用課堂反饋信息,把學習或教學結果返回到教師或學生,及時地收集和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反饋信息,必須依賴支持課堂互動活動的整合互動信息反應系統(tǒng)(Integrating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這也是運用反饋原理改進非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IRS系統(tǒng)由教師遙控器、學生遙控器和紅外線遙控接收器等設備組成,它對教學的支持功能主要有:
內容測查與調控教學教師可以設計選擇題或判斷題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的大屏幕或者電子白板上,繼而通過教師遙控器掌控授課過程。學生利用各自的遙控器按鍵,回答有關內容,做出適當?shù)姆答?,完成測查。學生應答后,屏幕上可以迅速顯示出每個人回答的正誤、各選項人數(shù)百分比等統(tǒng)計情況。運用這一測查統(tǒng)計功能,可以實現(xiàn)方便的即時反饋,從而有效調控教學。其主要的運用形式有:前饋性測查,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與輕重;診斷性測查,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科學地確定教學起點;形成性測查,以決定是否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及查漏補缺;終結性測查,在單元或階段教學后了解學生狀況,驗證并修改教學設計等。
教師即時得到全面的教學信息反饋,及時調控教學,進行有針對性教學,可以避免教學中出現(xiàn)教與學不同步——教師按教材進度講,而學生跟不上的現(xiàn)象,也可以減少出現(xiàn)低效或無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教學策略的應用IRS系統(tǒng)具有系統(tǒng)豐富的課堂互動教學功能,如應答測試、搶答、游戲、淘汰賽、投票選舉、問卷調查、打分評選、口頭出題、電子舉手(搶權發(fā)言)以及點名考勤等。這些功能可以作為實現(xiàn)多種教學策略的技術手段用于課堂教學中,以強化教學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互。具體包括:①同儕教學:根據教學內容編制含有沖突的測查題,通過學生的選項揭示認知沖突;讓不同選項之間的學生彼此闡述并說服其他同學,通過討論化解學習沖突。②分層教學: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測查,再根據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分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要,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③分步教學: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幾步,每步都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利用IRS系統(tǒng)表態(tài)并闡述意見,幾個步驟形成遞進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思維逐步深化,同時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思維過程,并開展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教學。④分組教學:學生分組對教學內容進行初步討論,利用IRS系統(tǒng)闡述各組意見后進行跨組討論。
專項測查對學生滿意度進行調查,征求教學意見;進行評選調查,推舉各類學生;進行智能測查,用做課題研究測查工具;作為工具手段用于課外或主題活動;應用相關題庫,運用IRS系統(tǒng)進行期末考試或其他選拔測查。
教學評價通過即時統(tǒng)計數(shù)據,便于教師開展即時的課堂教學評價;通過課后分析系統(tǒng)提供的實時記錄功能,教師可以對所有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記錄、統(tǒng)計、匯總,準確地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教師據此進行課后分析與總結,便于形成性評價的開展,形成學生的數(shù)字成長記錄,幫助學校管理部門及家長能夠全面準確地了解全面的教學情況,幫助學生使用這些數(shù)據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
現(xiàn)代教育傳播過程已經超越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的線性模式所描述的機械化信息傳遞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英國的伯斯瓦和他的同事把影響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概括為軟件的、硬件的和無形的三方面。其中,教育傳播中的軟件因素包括各種教學材料和資料,例如教科書、幻燈片、教育電視節(jié)目、計算機課件等等,是教育信息的載體,通過其內容的組織、形式的選擇以及表達手法的設計等,對教育傳播效果產生影響。教育傳播中的硬件因素包括各種教學設施和設備等,例如黑板、投影器、電視機和計算機等,其優(yōu)化教育傳播效果功能的實現(xiàn)有賴于系統(tǒng)科學地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管理學等相關領域的原理于實際的教育傳播過程之中。教育傳播系統(tǒng)中的無形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緊密相關,包括理論、理念、態(tài)度、技能等等。正是這些無形的因素操縱著整個教育傳播系統(tǒng)的運作,對教育傳播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南國農等,2005年)。
?。ㄗ髡邌挝唬何鞅睅煼洞髮W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
(編者注:鑒于版面所限,經作者同意,現(xiàn)將本文所附考考文獻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