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
經(jīng)濟學家談論幸福,往往開出一個單子:家庭年收入10萬元,一輛汽車,一套住宅,最好還有一套房用來出租。
健康專家評價幸福,說要建立一個夫妻和睦的家庭,兩人的壽命75歲以上。
數(shù)字化的生活并不一定產(chǎn)生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基于比較基礎(chǔ)上的感覺。
回想大學時晚自習過后常饑腸轆轆,寢室里有同學吃一包“康師傅”方便面,令人垂涎欲滴,后來我重返母校,又買了包同牌子的方便面,卻味同嚼蠟。方便面未變,變化的是我,不同情況下,對方便面的感覺肯定是有分別的。感覺來源于對比,幸福也如此,家庭年收入10萬元,站在5萬元家庭里覺得快樂無比,但與100萬元的人一交談卻倍感失落。
愛因斯坦有一句很形象的話,“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旁邊坐了兩個小時,會覺得只過了一分鐘;而你若在一個火爐旁邊坐著,即使只坐1分鐘,也會感覺到已過了兩個小時。”這句話實際上揭示了參照對象與感覺的聯(lián)系,延伸下去,我有這樣的體會,經(jīng)常與富人在一起,你更多感受成功;經(jīng)常與窮人在一起,你更多體會幸福。
前蘇聯(lián)撐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曾經(jīng)35次打破撐桿跳高世界紀錄,而且每次破紀錄只上升1厘米。從幸福角度考慮,“1厘米哲學”倒是值得品味的,提高10厘米的喜悅沒有10次1厘米的進步積累的幸福多。
楊昌濟先生的《達化齋日記》中有段話,對幸福相對論描述得淋漓盡致:“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風雪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陰雨苦,晴明便是福。思量應酬苦,閑居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寒餓苦,飽暖便是?!剂靠嘧钥啵1闶歉?。”
其實說白了就一句話:向前走回頭看,幸福就在心里。
(摘自《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