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瀾 陳平原
另類才華的秀場
“對準點,不然木撅子伺候”——北京,公共廁所提示不要“方便”在坑外。
“毀樹一行先死他娘”——中國式狠話,最厲害的就是讓被威脅者死親人,比如子女和父母。
“偷井蓋者抓住剁手”——井蓋失竊摔傷人之后,憤怒的受害群眾如此聲明。
以上“狠話標語”來自民間,可以說是“民間智慧”的體現(xiàn)。有評論認為這是少數(shù)群眾文化素質低造成的,不幸的是,此類狠話現(xiàn)在又蔓延在網絡上:
“看帖不回帖,小心冤魂纏身”——鬼故事論壇多見。
“下我的電影不回帖,出門撞汽車”—這類的一般會引起網民的反感。
“請把這條咒語消息發(fā)給你的10個好友,你的媽媽就會長命百歲,否則她會得癌癥……”——QQ上母親節(jié)和重陽節(jié)經常出現(xiàn)的網絡最惡毒狠話。
不同人說不同狠話
A.女人的狠話
女人常把“分手”“離婚”掛在嘴邊。其實心里一萬個舍不得。她。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說這些,好像話是活的,一不小心就溜了出來。說完了,很爽很痛快,一會兒便后悔得要命。先說狠話,看似占了上風,其實被動得要命,道義上、心理上,都落了下風。這次想通了,心平了,下一次還是會說。這么幾次下來,脾氣再好的男人也沒了耐心。
所以,一句話,女人自己要爭氣,沉住氣、忍住,別輕易把狠話說出口。
B.官員的狠話
官員人性化表現(xiàn)之一就是面對一些社會頑疾,開始說一些只有老百姓才會忍不住說的氣話和狠話。
“出了問題,小心收拾你?!边@是河南省安監(jiān)局局長李九成把保持空壓機正常運轉和電話暢通任務交給湖管局副處長時說的。
現(xiàn)在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wèi)也發(fā)狠話了。河南省5個省轄市的污染企業(yè)一家沒關、一家制藥企業(yè)超標污染創(chuàng)“紀錄”,副省長張大衛(wèi)怒稱:“這樣的污染和直接殺人有什么區(qū)別!”“重大環(huán)境污染案件將由我親自督辦,完不成任務當?shù)刂鞴苁虚L要向市民公開道歉!”
官員的發(fā)狠,體現(xiàn)了公共管理者的職責意識,無疑彌足珍貴。但我們更希望在制度設計上體現(xiàn)出官員公共治理的智慧和決心。像“完不成任務當?shù)刂鞴苁虚L向市民公開道歉”這樣的懲罰似乎就太輕了。估計一些市長不會當一回事,如此一來,狠話估計就作廢了。
狠話起源說
A.起源于不如意的人生
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任教的社會心理學博士章軍說,“這些年社會在發(fā)展,一些人在其中有挫折感?!?/p>
“比如受貧富差距等影響,人們心理比較失衡,有一些不滿。心理學上有‘挫折攻擊的說法,人遭受挫折會有攻擊傾向,無論語言還是行為?!?/p>
另一個來源,章軍認為和文革時期的語言暴力有關系。在文革時期,諸如“砸爛狗頭”“踏上一萬只腳”“不革命就滾蛋”等。
B.兒童心理作祟
在兒童心理學里,6歲之前的孩子往往更傾向于說“狠話”。比如“我到死都再也不跟你玩了!”兒童說狠話的目的主要是要挾和發(fā)泄。成人世界的狠話,其實跟兒童狠話差不多。
C.狠話是逼出來的
某地不道德不文明不衛(wèi)生的行為屢屢發(fā)生,于是就有人貼出告示,警告說再這樣做就如何如何。之所以出此下策,也是無奈之舉。
這個拐角周圍沒有公共廁所,所以總有人跑到這個拐角大小便。不僅環(huán)衛(wèi)工人難以清理,拐角邊的住戶更遭了殃。無奈之下,他只好自費買了些門板,把拐角處圈了起來。沒想到他低估了某些人隨地大小便的劣根性。一怒之下,他就寫了些“狠話”。自從寫了“狠話”,到那里大小便的人明顯減少了。
專家評點:極端之說“最易動聽”
以前,每當有人鬧矛盾時,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規(guī)勸:“有事好商量”“有話好好說”。現(xiàn)在可大不一樣了:這“話”如果“好好說”,誰愿意聽?
這么一來,媒體上充斥著各種夸張怪誕、聳人聽聞的信息。文人們自然不甘落后,寫文章時,也都盡量說狠話,下猛藥。一時間,亂哄哄,你方罵罷我登場。至于看客呢,則普遍大呼“過癮”。
最近一句頗具殺傷力的“狠話”,那就是:“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大學掃成二流?!北贝?、清華和港大,到底哪個“一流”(在我看來,都不是)。本來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可單單這么說,都還不帶勁;用港大來打北大、清華,那才叫精彩。
當今撰寫專欄文章,已經不再是書齋里的獨白,更像是廣場上的演說。從演說到雜文,再到博客寫作,世人越來越喜歡用“最易動聽”的極端言論,而很難再接受平心靜氣的條分縷析。
我的困惑是:在痛快淋漓之余,我們還能認真思考并準確表達嗎?
摘自《都市文化報》2007年10月25日
編輯:馮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