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牛
院子是很古老了。
一條條小巷縱橫交錯,將西斜的軟軟陽光全擋在青磚高墻外,讓人走在這深巷里恍惚撞上了歷史角落的蛛網(wǎng)。而墻上時不時還有一塊磚頭突兀醒目,那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磚刻讓你聞到一縷悠遠的青苔氣息。
走著走著,突然又會腳下一頓,仰起頭來,一株軀干龐大枝椏蒼勁的老樹巍然站在路邊,一問導游,竟是千年古樹。導游還說,千年古樹共有七株,像北斗星一樣分布在大院里呢。古樹下還有古道,青石鑲成,寬約四尺,蜿蜒如帶,牽你緩步而行中,就隱約有馬蹄聲從導游的講述中傳來。原來這是明代遺留下來的驛道,從京城直通云南。本來還有一條唐代驛道,已經(jīng)讓風雨徹底湮沒痕跡了。
比古驛道更古老的,則是一口古井,就嵌在青石路邊。圓形井口用石欄圍護,那石欄的內(nèi)側(cè)密密麻麻擠著井繩磨勒出的槽,數(shù)一下,竟有三十六道。古井古自何朝何代已經(jīng)沒人說得清楚,但你只要看著這道道深槽心里全是驚嘆了,足有十公分深的石槽,得多少井繩才能磨勒出來?帶著驚嘆再探頭望向井下,昏暗的井里飄著縷縷濕氣,幽深處似有水光在閃,那是遙遠的歲月藏在井底,只浮出點點碎片吧。
從井里打一桶水上來,喝一大口,說是能驅(qū)邪怯病。不管信不信,一種滋潤已從心里漫向全身,再在大院里走著,腦殼里全是幽光閃爍了。
我實在要感嘆了,要不是有雞鳴犬吠,要不是一家家暢著院門的農(nóng)戶里有人活動,我真以為走進一幅古人畫的淡墨畫里。而即便有現(xiàn)實生活在這畫上添著色彩,也因為緣自傳統(tǒng)的質(zhì)樸和恬淡,讓整個大院依然端凝而清麗,讓我這來自喧囂城市的人也始終滿眼柔和,滿心寧靜。
十幾年前我寫過一篇小說,虛構了一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家大院,隨意安了一個“潘家大院”名稱。沒想現(xiàn)在真的看到了這座令人驚嘆的潘家大院。是巧合,還是我的靈魂深處早就藏了對某種傳統(tǒng)審美的依戀?
這潘家大院的歷史,據(jù)說能一直牽到北宋大臣潘美,即演義中的潘仁美。潘美其實是忠臣,只因一場大戰(zhàn)中的指揮失當,導致英雄楊業(yè)之死,遂遭皇上貶謫,累及子孫。而其第三子潘惟道之子潘貞周公,則在遭貶后攜家人從山東遷來這里。演義《楊家將》將潘仁美描成白臉后,潘家后人心里就壓上了石頭。大院里的潘氏祠堂,那戲臺上演儺戲,打花棍,唱敬酒歌,就是不讓《楊家將》上臺。不過也有研史者的不同觀點,說這潘家大院其實跟潘美沒有關系,應該是唐末五代時期溆州蠻首領潘全盛的后裔。
不管潘氏是誰的后人吧,這大院的深沉厚重是公認的,何況院里的確出過名人。乾隆皇帝的啟蒙老師潘仕權就誕生在這院里。那潘博士面對年幼乾隆的厭學拒課,打破師授僵規(guī),以音樂引其興趣,漸開授學之門;而潘仕權的嬸娘李氏也為后人景仰,她青年喪夫,獨自撫幼伺老,當公公病危,郎中要用人乳施救時,她毅然解懷獻出乳汁,救了公公。這李氏小院門前至今立著石牌坊,上有“節(jié)孝牌”三個大字。
我格外崇敬以人為本不囿厲條的人,便細細參觀了李氏小院。小院如大院里所有農(nóng)家一樣清爽潔凈,木版壁還留有“破私立公”的鑿刻標語,可見當年洶涌的政治浪潮也沖到了這里。幸好沒能沖倒門外的節(jié)孝牌也沒能沖倒這小院的老房子。老房子又迎來新人了,堂屋門框上貼著新婚喜聯(lián),新房就在左廂房里,設計別出心裁:不大的空間被一道半圓拱門隔成兩半,外面是瓷磚地板小客廳,擺了包革沙發(fā),里面是席夢思,擱著踏花被。我饒有興味,像看到充滿誘惑的現(xiàn)代物質(zhì)生活藏在古樸淳厚的角落里探頭探腦。
接著就有深思了,離繁華的懷化市僅有十五公里的潕水河邊,這座古樸淳厚的潘家大院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我一時找不出答案,導游也說不出答案。而當我走到大院外,看到靠河的磚墻上有一道離地足有丈余高的水文線,旁邊字牌說明那是嘉慶六年發(fā)大水后留下的,我久久呆立了,心里只有震顫了。矗立河岸邊的潘家大院都被淹進這么深的水里,那該是多么肆虐的一場洪水!
夕陽下的潘家大院,在我瞇縫的目光下成為一座堅固的堡壘,它在堅守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拙實明凈的審美信條。盡管有兇猛的洪水撲來,有狂烈的政治運動沖涮,當然也有賢士打破僵框的開放,有孝女破除陋俗的勇氣,亦有今人追求現(xiàn)代物質(zhì)享受的聰敏,甚至還有古井邊村婦爭相為游客提供打水的桶而收取五毛錢的市場意識,但它始終堅守著最本質(zhì)的核,這堅守的力量的確是強大的。
當黃昏薄薄的陽光將緊挨潘家大院的潕水河岸抹成一道米色時,我信步走上了河岸。滿目恬淡柔和中,目光卻輕輕一跳,河岸邊有不少傾倒的生活垃圾,五顏六色如同柔美的河岸長了疥蘚。無疑,隨著旅游事業(yè)在潘家大院的日漸興旺,生活垃圾必定越來越多了。我不能不替古老的大院生慮,這越來越多的生活垃圾,是否有了解決的考慮?解決了生活垃圾,是否還會有各種看不見的垃圾侵入潘家大院的質(zhì)樸淳厚拙實明凈里?
我,一個常寫點文字常作點思考的人,是在2006年隆冬的一個陽光日子,因為一個文學活動來到潘家大院的。我在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很希望若干年后再來潘家大院,依然能看到那種沁透人心的質(zhì)樸淳厚拙實明凈。
責任編輯:夢天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