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
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飛過絕望
——張韶涵《隱形的翅膀》
盡管已經(jīng)開設了四年多,廈門五齊人文職業(yè)培訓學校的“吾齊班”,仍是眾多民工職業(yè)教育學校中一個個案,在許多人看來頗為“另類”。
這個連創(chuàng)辦人張芳自己都很難簡單描述授課性質的學習班,在外人不無疑慮、學生們卻渴求而滿足的目光中,一直孤獨地行走。
他們在末路處迷茫
6月底一天周末的晚上,廈門湖里區(qū)的市工會大樓一樓會議廳里坐滿了人,講座者是集美大學的黨總支書記,聽課的基本上是來自于各工廠流水線的“打工妹”,主題是:企業(yè)家、教育家陳嘉庚的一生。這是“吾齊班”的一次課程。三個似乎不相關的元素出現(xiàn)在同一個時空,氛圍卻讓人感到意外地和諧。
7點開始、時長兩個小時的課,直到8點半,還陸續(xù)有人穿著工廠制服匆匆趕來。之前安排好的200多個座椅,很快被增加到300多,九成是女工?,F(xiàn)場沒有人用書包,更沒有漂亮的提包,多數(shù)人以包裝的塑料袋裝筆記本和雜物。沒有桌子,所有人都低著頭在膝上匆忙地記錄。兩個小時中,幾乎沒有人耳語聊天。
老師把陳嘉庚這個廈門傳奇人物的一生總結分為三個方面:創(chuàng)業(yè)之道、辦學/教育之道、抗日救國。老師告訴他們,陳嘉庚創(chuàng)業(yè)于家道沒落之時,負債累累,他的成功之道在于誠信和多種經(jīng)營,這不但使他東山再起,還成為巨富,而他的用財之道,是把所有錢投入教育辦學和抗日救國中,創(chuàng)辦了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惠澤子孫后代。
每個人都在頻密地做筆錄,顯得對這些內(nèi)容心領神會。
吾齊班的創(chuàng)辦人張芳對這些來聽課的年輕打工者們有一個描述:他們渴望改變自己。“他(們)非??释约河幸粋€提升并發(fā)現(xiàn)和改變,但是他們沒有方向,不知道路徑在哪里。我們學校就是幫他們搭建了一個平臺?!?/p>
“我們或許是因為家庭的原因,或許因為水平的限制,失去了再學習的機會。因此,我們在流水線上休戚與共。我們一樣希望改變,一樣希望有人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我們心里更加需要有關愛與呵護,我們渴望成長?!边@是一名學生在吾齊聯(lián)歡會上的告白。
如今來到都市的務工者中,大部分都具有初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基本工作技能對他們而言并不是大的障礙,生存也不是最主要的要求,他們渴望在城市獲得平等待遇,已比在城市獲得生存更重要。他們渴望找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2006年,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的《城市農(nóng)民工生活質量狀況調(diào)查報告》顯示,進城務工人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參加過簡單的勞動技能培訓,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職業(yè)技能培訓更占到77.96%。廈門的工業(yè)開發(fā)區(qū)中,培訓務工者技能的學校就有不少,學費幾百元,培訓學員們怎樣操作電腦、做文員。可是這其中,關于教導他們?nèi)绾芜m應城市生活,進入城市文明的培訓,幾近零。
2001年,張芳開設了一個包括電腦培訓課程的學校。在那時,張芳的觀念并沒有超出社會上一般辦這種培訓班的人的想法。但在電腦培訓班上她與大量來自流水線的女工接觸后,她發(fā)現(xiàn),“社會有這個需要”,或是說,社會在這一點上是個空白——進城打工者們最需要的還不是技能和錢,而是一種精神和人生方向上的指導。
被漠視的靈魂
今年23歲的林細娥是吾齊班的“元老”,在她看來,離家7年的“城市生活”以進入吾齊班為界,形成兩段截然不同的生命體驗。
家庭和經(jīng)歷在林細娥身上留下鮮明的印記,就像無法去除的黝黑膚色和健壯身形,7年的城市熏染也沒有沖去她身上都市中少見的淳樸與坦誠。
2000年到2004年間,林細娥先后在一家電子廠和箱包廠的流水線上做工。每天8點上班,晚上9:40或10:40下班是常有的事,趕工時,甚至干到十一二點。
工作是計件制,林細娥每月能拿一千二左右,除吃飯、房租和一些日常開銷,每個月最多花掉五六百。不管怎么花,她給自己定了標準,每個月一定要寄500元回家。為了省錢,她和姐姐有一陣下班后再到一家餐館兼職,這樣能得到免費的晚飯。那段時間,她們租最便宜的房子,兩人一個月全部開銷共350元?!拔页鲩T打工最大的想法就是賺錢貼補家用,讓父母過上好點的生活,讓弟弟妹妹能夠繼續(xù)讀書,念到好的大學?!?/p>
用一位打工妹的描述:這是一種“只需要腦部以下的機械動作”的生活。林細娥想過要自學點什么,但是長時間麻木地工作,完全力不從心。“4年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一無所獲,沒有任何變化,而且更加迷茫了?!?/p>
和很多人一樣,做工時她想到的最好出路是能夠當上文員,“可以坐辦公室,輕輕松松,還可以有更多錢寄回家?!?/p>
于是她進入了這所學校的電腦培訓班。在電腦班,林細娥看到了一則吾齊班的招生信息。上面寫著:教成人高中內(nèi)容、提高表達能力和各個方面素質等。不像別的招生廣告,它沒有教學員實際技能的操作,但看完后,林細娥非常激動,當時就覺得,我有繼續(xù)學習的機會了!
那時吾齊班的學費是5280元,而她幾乎沒有積蓄。
她沒敢跟家里說這個決定。吾齊班同學進來前,絕大多數(shù)都受到家里的阻攔,理由基本都是沒有實際用處、學費太高和不知是否是“騙人”等等(2006年,有15000人參加了五齊學校的電腦培訓班,而其中只有1000人進入吾齊班)。在另外城市打工的初中同學和同在廈門的姐姐,支持了她這個極為浪漫的想法,幫忙墊付了一部分學費,剩下的由她從每個月工資中“按揭”交付。
2004年6月,她進入吾齊班學習。當時在箱包廠流水線做工的她,雖然下班時常常已是晚上九十點,但都會趕到教室來留到很晚才回去。教室的氛圍、老師的親和與關心帶給她的溫度,使她不合得走:
沒有父母的支持,沒有朋友們有實質的解釋分析,更沒有師長指引成長的路。面對巨額學費下的掙扎、星點的夢想之光是否能突破現(xiàn)實困境的疑惑,以及豁然開朗的驚喜,只有她們自己和有相似背景面臨困惑的姐妹,才明白,為什么她們要傾盡所有,只為捕捉黑暗中哪怕一點點閃爍的星光。林細娥至今很慶幸自己的決定,之后姐姐及同學都受其影響進入吾齊班。
被忽略和被珍視的
改變從第一次發(fā)言開始?!暗谝淮紊匣拥恼n時,我很害怕,不敢舉手,心里撲通撲通的。看著別人回答問題,心里很羨慕:他們怎么敢回答,我就不行。當有了第一次舉手回答后,我非常高興,從此以后我都踴躍地舉手發(fā)言。慢慢地,自己在表達能力、思維,自信和膽量上越來越提升?!?/p>
林細娥說自己原來是一個內(nèi)向寡言的人,在流水線上時,說話或笑都會受罰。因為自卑,她從不敢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
她還學會了跳舞。這使身材略胖,以
前完全不會跳舞的林細娥感受到從沒有的自信。她學習的第一個舞蹈是民族舞《好日子》,用了近兩個月才學會?!袄蠋熃掏暌院?,同學之間常常還會繼續(xù)討論。有一次晚上學完舞蹈在回家路上,我們邊走邊跳,旁邊很多人都在看我們怎么這么怪。”
因為沒有更多錢請老師,多數(shù)舞蹈是她們找來影碟自己學。
“學舞蹈可以讓人變得很大方。舉止言行都會有變化,膽量增加很多。我覺得這點(變化)特別好,整個人會變得更樂觀?!绷旨毝鹫f,“我們經(jīng)常參加義演,現(xiàn)在在任何場地場所我都敢跳,不感覺到任何拘謹?!?/p>
改變性格只是吾齊班教學的一個內(nèi)容。楊東平評價吾齊班,“最特別之處,就是教他們‘做人。過去的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是‘做事的能力,包括很多大學生現(xiàn)在做事的能力并不差,欠缺的是‘做人的能力?!?/p>
那些已經(jīng)被許多人忽略甚至拋棄的品德,在吾齊班被最大地強化:勤勞、有禮貌,真誠與感恩,忠誠、做事規(guī)矩……
林細娥覺得根本的變化是這里“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薄霸趤碇?,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家庭,但是后來知道人活著不能單單為了個人,也不能單單為家庭,還要想著為社會做一些事情。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她的人生目標也因此改變,當初曾想努力做一個文員,后來她想當吾齊班的老師,“希望能像他們那樣,也能幫助別人?!?/p>
2004年10月,她離開了工廠,進入吾齊班當“小先生”。
成為吾齊的“小先生”之后,林細娥發(fā)現(xiàn),這里更能體現(xiàn)她的自我價值?!氨热缗龅较掠昊蜃兲欤瑢W生會發(fā)短信打電話來提醒我,要加衣服,你會感覺到被關心;有同學遇到困難時,會打電話找我,那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你被信任,他們需要你。”
“慢慢地,自己會被工作中的細節(jié)所感動。從中得到精神的愉悅?!?/p>
回想在流水線做的4年,林細娥那時從不覺得這個城市和自己有多大關系,現(xiàn)在,她說感覺已經(jīng)融入了廈門,“因為這里有很多我的戰(zhàn)友”。
對于將來,她沒有想過一定要留在廈門或者回家,因為她有更重要的寄托,“看吾齊的發(fā)展,因為吾齊希望把這個教學模式擴展到其他地方,吾齊需要我去哪,我就去哪?!?/p>
仰望星空的權利
在廈門,像林細娥這樣的外來務工者有86萬,其中半數(shù)以上是女性,尤其在勞動力密集的流水線,女工比例達90%以上。據(jù)統(tǒng)計,全國城市中的外來女性務工者已達三四千萬,相當于北京市人口的兩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譚深一直跟蹤研究打工妹群體,曾經(jīng)做過8次對這一群體狀況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女工被集中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她們主要從事電子、紡織、食品、化學、縫紉等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的工作。年齡大都集中在18歲至22歲。
她們與當?shù)厣鐣靖艚^,很少和當?shù)厝藖硗?,來往對象主要是老鄉(xiāng),平時娛樂活動主要是串老鄉(xiāng)、逛商場,偶爾看電影唱卡拉OK,工作辛苦,生活單調(diào),漂泊感強。
這些出生于80年代、18~22歲、被定義為“新一代”農(nóng)民工的男女青年,對工作和城市的要求已大不同于他們的父輩。他們受過更好的教育,對城市的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農(nóng)活?!吧弦淮r(nóng)民工的歸屬感還比較明確,他們就把自己定位為農(nóng)民,賺了錢以后是要回農(nóng)村的。而新一代農(nóng)民工更渴望融入到城市中,進入城市文明體系。”長期進行平民教育研究的楊東平說。正因此,他們依戀城市,更加渴望被尊重。
“我們想要改變、想要提升、想要創(chuàng)造未來,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
每一次進步、提升,我們要感謝老師,更要感謝自己,感謝自己沒有放棄。”
(感謝吾齊班同學及老師在采訪中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