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蒲柳
本刊(下版)自2005年辟“寫家實驗”專欄,迄今已刊發(fā)二十八期。即二十八位“寫家”的實驗作品亮相于此平臺,頗受讀者好評。應廣大讀者和青年雜文作家、作者要求,從本期起,本欄在刊發(fā)“實驗”作品同時配發(fā)一篇評論,以同各路方家交流探討雜文創(chuàng)作個性、雜文創(chuàng)新走向及雜文風格流派諸多課題。編者囑我寫這開欄第一篇。
在所有的文學藝術中,雜文的風格樣式也許是最可標榜為五花八門的:小說式、散文式、隨筆式、戲劇式、寓言式、曲藝式、故事式、小品式、說唱式、詩詞式、語錄式及應用文式等,皆可“拿來”為“我”所用,只要它的靈魂——批判貫穿其中。
雜文作家陳長林從事雜文創(chuàng)作逾二十載。此前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個性并未凸顯,近年來他一改過去模式.實驗“成語重組”的創(chuàng)新,受到許多讀者、雜文作家和評論家激賞。
“成語重組”即將成語改換一個字,另造一新詞組,或反其義或近其義或新義或引伸義,總之由此可點擊當今社會個案,表達作者的憂患意識。
成語“重組”,使雜文作品更形象更貼切。形象性、典型性是優(yōu)秀雜文要義之一,惟形象性才生動,從而引人入勝;惟典型性才概括精當,真實而普適。如將成語“倒背如流”的“流”換作“鋒”,便引出一幅針砭世相:有位男孩把《老子》八十一章從頭背到尾,又從尾背到頭,曾出現“掌聲如雷”和“質疑如潮”兩種截然相反的效果,令人深長思之。僅此個案視同兒戲可也,然前有倒背圓周率小數點的幼童曾被炒作,便不能不令人關注,李哩教授的感言代表相當多的清醒人士:“倒背經典的小男孩如同倒立練功的歐陽鋒”,此舉既損壞孩子資質又傷害經典。作品從深層次批評了某些浮躁家長之淺薄,欲嘗畸形快感而不惜引導孩子迷入逼仄的思維。
成語“重組”為雜文作品充分展示旁征博引和融匯貫通的空間,使作品更具文化元素與藝術張力;“重組”后的成語,或古今呼應。或遠近比照,或彼此接招,或正反襯托,信手拈來,左右逢源,作者豐富的素材有了用武之地,作品因之也顯現深度與厚度。成語“揚長避短”,一旦換作“揚短避長”,那便是對常規(guī)的“顛覆”。且看重慶市萬州大郎飲食文化公司招聘啟事——專招一米四十以下員工,其實質是為招徠顧客不惜戲耍這些殘疾人等,這個典型的“揚短避長”欲引入武大郎炊餅的文化概念,然恰恰適得其反,作品以其文化元素鞭撻了偽文化,古今融匯,貫通始終,文學與現實聯手,批評國人獵奇心態(tài)令人嘆為觀止。
成語“重組”打破思維定勢,盡收一石三鳥之功效。許多成語形成已幾百年甚而千余年。在人們的思維定勢中形成固有理念,但社套生活是紛繁復雜的萬花筒,如果這種固有理念不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就會出現判斷乃至決策無失誤?!笆竽砍吖狻睉醋魇亲髡叩男掳l(fā)現。山西省呂梁地區(qū)一個黑社會組織“燕子幫”明著街頭火并,無惡不作,暗里卻有十五名骨干和外圍成員?居然考進了警校”!能說黑社套組織“鼠目寸光”嗎?他們很有遠見,在警校都安排臥底了,豈不是鼠目“尺”光嗎?電影《無間道》的現實版在警校上演。作者通過這篇雜文發(fā)出憂患感嘆,它不僅僅是演繹一篇藝術品,更難得的是作品中的忠告及透過作品的字里行間,可能還有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么一所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維持社會治安的培養(yǎng)基地,竟打進了黑社會細織的“后備力量”?
當我雜文的興盛,不僅表現在題材的不斷擴大,而且在藝術風格創(chuàng)新上也開拓出許多途徑。著名雜文作家劉征先生于上個世紀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非常規(guī)雜文,吸引來無以計數的讀者群;魏明倫、朱健國、朱鐵志等作家的非常規(guī)“實驗”也結了出豐碩的成果。陳長林目前的“實驗”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只換一字,盡得文采。雜文作家在選題上、在內容的深度上、在貼近廣大讀者閱讀興趣和藝術功力上的創(chuàng)新,將是當代雜文鼎盛的預演。
2007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