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一度的“雜文年選”又要面世了。2006年度體裁不一風格多樣的雜文作品即將通過不同的選本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現(xiàn)將邀約到的、尚未面世的這四個版本的序言刊布于此,讓大家先睹為快。各位選編者的序言若能引起您的思考,并參與切磋,也許對活躍當前的雜文創(chuàng)作有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此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四篇序言開展爭鳴,對近期雜文創(chuàng)作進行評說,或者對閱讀雜文提出您的見解……總之,歡迎一切關于雜文的文字。文字可長可短,思想可深可淺,話題可大可小,只要我手寫我心,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即可。您可以通過郵件、平信、短信等方式將您的觀點反饋給我們,優(yōu)秀者在近期“感悟”欄目刊發(fā)。
常聽說,人生三件大事:事業(yè)、愛情、健康。或問:如何實現(xiàn)事業(yè)成功、愛情美滿、身體健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說,不妨讀點雜文。
雜文是什么?
雜文不是政治學,但人不能超世絕塵,你雖然遠離政壇,也不想步入仕途,但你只有讀懂政治,方能不迷失政治選擇,只有了解政壇,方能把握生命的密碼,只有領悟仕途,方能解釋身邊的所有變數(shù)。概言之,人,離不開政治。本書中的《創(chuàng)新拒絕“官本位”》,批評“專業(yè)職稱都與某個行政級別嚴格對應,官位高低一定程度上竟成了衡量科技人才的標尺”,如此科研環(huán)境與體制,豈不是與科研目的南轅北轍?《“半瓶酒”讀報法》披露近二十年來“大約有四千名腐敗官員逃往國外,帶走大約五百億美元的資金”。作家無不痛心地感嘆“五百億美元即大約兩個三峽水庫的投資被貪官‘帶走以后,官府不裁員,官員常加薪,預算不降,工程不停,該吃還吃,該慶必慶。真‘漢唐以來所沒有的一個盛世也”?!恫粦速M姚文元》、《從大紅大紫到灰飛煙滅》、《權力變現(xiàn)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病》等篇什從不同角度臧否政治的云詭波譎,政壇的綺靡不經(jīng)以及仕途的錙銖必較。這些雜文所云,殷鑒不遠,微言大義存焉。
雜文不是社會學,然而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萬花筒里,紛紜繁雜的社會現(xiàn)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如果您習焉不察,即使夙興夜寐也難以適應叢林法則。請讀一讀《一百種理由也抵不上一顆良心》、《從笑話看德國》、《領略大話文化》、《有多少感動就有多少羞愧》等篇什,人在社會上存在,就必須通曉社會的潛規(guī)則,就要順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因為雜文是社會醫(yī)生,讀點雜文就如同在這位社會醫(yī)生那里注射了疫苗,不至于被社會甩到后面去。
雜文不是歷史學,但雜文能撥開歷史的霧障,看清歷史的來龍去脈。歷史,是現(xiàn)實的鏡子,不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就無法預示明天與后天。政治家需要通古博今,軍事家要借鑒昨天戰(zhàn)事經(jīng)驗,一介平民百姓的事業(yè)成功,也離不開先賢們的妙諦與文本。本書中的《范蠡非官商》、《乾隆搞調(diào)查》、《張昭為什么當不了丞相》及《筆》等作品,向我們提供了活生生的歷史鏡頭,今天的人們既可以從史上學到豐富的處事經(jīng)驗,又可獲得思想認識的啟迪,無數(shù)實踐表明,歷史的智慧是掌控今天和明天的鑰匙。
雜文不是生理學也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能理順人際關系。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每個人都要處理父子關系、母女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師徒關系、上下級關系、鄰里關系、同事關系……等等,每個人其實都應該為自己設計一條人生之路,事業(yè)成功之路,愛情幸福之路,健康長壽之路,為此,不妨讀點雜文。你看,十八世紀杰出的啟蒙運動和民權主義者盧梭在自己撰寫的《懺悔錄》中,披露了自己當仆人時偷了主人的一條小絲帶,他卻厚顏無恥地嫁禍于女仆。然而他卻“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贊嘆和尊敬”(《誰敢像盧梭那樣懺悔》),“時時刻刻對自己和‘今日保持一份分析,海納百家,共生萬物,就可能有一份少走彎路不陷‘迷魂陣的清醒”。這是雜文作家的人生經(jīng)驗之談(《五十而知“當初”》),類似這樣感悟人生的雜文,比那些標謗“人生指南”的閑侃不知要深刻多少倍。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著思想方法的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xiàn)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也不是美學,但幾乎每篇雜文都抨擊假惡丑,無一不是向往美、贊頌美;雜文不是……
雜文是什么?
雜文(我指的主要是經(jīng)典雜文)是大百科全書。一部書大多是一位著者所撰,而一部合著的雜文集卻是眾多人智慧的匯總,每位作家都是在他最有激情的時刻創(chuàng)作出他觀察得最充分、思考得最全面、感悟得最清晰、分析得最深刻、升華得最崇高的智慧火花。眾多火花匯聚到—起,就成為火把、火炬、通天的火焰,既能燒毀一切丑惡,又照亮了人間的通天大道。
讀點雜文,便可從善如流。事業(yè)的成功,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要闖關奪隘,也非探囊取物那般輕而易舉。人之熙熙,所為何來?人之攘攘,所為何往?不論是事業(yè)還是愛情抑或是健康,既不可簡單從事又不可望而生畏,知識對每個人來講應是如影隨形,理想是動力,視野是胸懷,天道酬勤,誠哉斯言。
如今,雜文的讀者與日俱增,已經(jīng)成為人們精神的公共資源,因此惟愿朋友們——
一生中,不妨讀點雜文。
2006年10月26日演講于吉林大學
11月20日改畢于寓所【選自劉成信、王芳、李君主編《2006中國年度雜文》漓江出版社版】
題圖/lib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