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
提起“8·15”,我們想到的總是標志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紀念日(日本廣播天皇的“終戰(zhàn)詔書”,宣布無條件向盟國投降),關注的是東鄰日本的政要會不會去靖國神社“拜鬼”;很少人知道這一天是西鄰印度的獨立日(國慶節(jié)),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說到對印度的印象,國人一般想到的是他們比我們更貧窮更落后。這些年,我們多了一些對印度的了解。一是印度也有了核武器,還要造航母(所以,我們更有理由和能力造航母了);二是印度人不僅輸出薄餅和咖喱,還有IT技術及其外包服務也比較發(fā)達。至于印度人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似乎沒有什么值得我們關注。要不然,就是讓它充當反面典型。以它有大量的貧民窟來證明民主法治不利于城市的現代化改造與建設。
在8月14日的《新華每日電訊》“新聞觀察”版,讀到一篇專稿,令我不禁對印度人刮目相看。記者黃恒的專稿題為《印度人票選本國“最大榮譽”:民主壓倒IT》。報道說:在印度獨立六十周年這一重要紀念日到來之前,印度NDTV電視臺于全國展開一項大規(guī)模民意調查,以確認印度人心中最崇拜的偶像是誰、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什么以及在海外什么是印度的代名詞等。這家電視臺12日公布了投票結果,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印度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
據悉,這個調查并非“主題先行”的輿論導向,而是很認真的民調。NDTV電視臺特別組成了一個七人裁判團,監(jiān)督民調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裁判團主席是印度前總統阿卜杜勒·卡拉姆。在我看來,調查結果不僅反映了“印度人如何看印度”的自我認知。更反映了印度人占主流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大家最愿意回答的是“印度最大政治污點”。這個民族不諱疾忌醫(yī),而是直面現實,勇于反省。調查結果顯示,印度人眼中“最大的政治污點”是1984年英迪拉·甘地遇刺身亡后全國各地發(fā)生的反錫克教騷亂。宗教寬容對于印度這個有多種宗教信徒的國家的安定和發(fā)展,確實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視不寬容為最大政治污點的印度人,今后的選擇可想而知。
選擇圣雄甘地為印度最偉大偶像的占投票者總人數的52%;其次為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莎修女,占17%;已故工業(yè)大亨杰漢吉爾·拉坦吉·達達波伊·塔塔名列第三?!昂茱@然,從街頭百姓到軟件精英,如今一個人牢牢占據著印度人的心靈和思想。那就是圣雄甘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于二十一世紀已成為深入印度人心的理念。這一條與上一條重寬容應該是相通的吧。
“印度最大的榮耀”是什么呢?44%的投票者選擇了民主,17%的人選擇了世俗主義傳統,超過了印度的信息技術(IT)產業(yè),名列第四的是印度空軍。我不明白,印度人心中的“世俗主義傳統”何所指:不是指他們堅持穿紗麗之類本民族服裝吧。我一直以為最重今生今世、見寺觀就燒香求福的中國人才有世俗主義的傳統。我也不知道印度空軍有什么了不起。而39%的印度人認為IT“是使印度發(fā)生最大改變的事物,其得票率超過了經濟自由化、核武器和手機”。盡管如此,他們不以IT業(yè)的先進為印度最大的榮耀,卻選擇了“民主”作為最大的自豪。那就是說,在這些人心里民主已經內化為一種最高的價值觀。比IT技術更不可缺少。為什么是這樣呢?最簡單的解釋應該是:民主能給人以尊嚴感,使人覺得在過一種值得過的日子吧?這種價值觀與“不自由,毋寧死”是等值的嗎?是他們當年為獨立建國而奮斗的精神動力嗎?
“哪一種東西在印度之外最能代表這個國家”呢?他們給出的答案,名列首位的是“頭腦”,51%的受調查者選擇了這個詞,排名第二的是瑜伽,第三是寶萊塢,第四則是咖喱?!邦^腦”這個詞比較空泛,如果說IT技術先進是印度人有“頭腦”的證明,說服力也不強。但他們那么重視“民主”,將它視為最大的榮耀,似可作為有“頭腦”的證明:只知道追求溫飽和物質享受的民族,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所持的不就是“豬玀的理想”(腦子)嗎?
超越了豬玀生存哲學的印度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嗎?
[選自《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