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
近日,央視名嘴海霞在其主播的關于淮河洪澇災害的專題節(jié)目中,在連線王家壩現(xiàn)場的記者時,海霞面帶微笑,略有些激動地問道:“我看到大壩周圍有很多圍觀的群眾,都帶著過年的心情,是這樣嗎?”隨后,這一言論在網(wǎng)上引起軒然大波,各大網(wǎng)站的BBS上出現(xiàn)了眾多言辭激昂的帖子,聲討央視名嘴海霞,指責她在主持節(jié)目時,傷害了安徽王家壩災區(qū)人民的感情。(7月19日《成都晚報》)
一邊是洪水滔天,忍看故園成汪洋,一邊是滿面春風,笑語盈盈“賀”分洪;一邊是張張愁苦的臉,如刀絞般的心情,一邊是無動于衷,以一己之心揣度災區(qū)人民“帶著過年的心情”。如此巨大反差,如此“隔岸觀火”,未能感同身受的海霞身陷“解說門”,備受口水如潑的指責,便是必然。事態(tài)正在進一步發(fā)展,有人要求海霞公開道歉,也有人要求海霞下崗。種種指斥鋪天蓋地,在眾生喧嘩中,筆者卻不愿抨擊海霞,盡管筆者的老家是安徽,盡管筆者對海霞的“過年論”也是腹誹不已。
之所以不愿抨擊,是因為我相信海霞只是元心之失,連口不擇言都不算,更不是惡意攻擊。有個細節(jié)不能不提。當時,海霞確實用了“過年的心情”,但這話并不是她先說的,只是一種順承。當王家壩現(xiàn)場的那個記者先說后,海霞才在接下來的連線中問到為什么現(xiàn)場的群眾會有過年的感覺??梢?,海霞當時只是一種下意識的詢問。
筆者不愿抨擊,最關鍵的原因是在現(xiàn)有語境下,海霞只是一個“犧牲品”。面對令人悚然的災難,面對無奈而落寞的災區(qū)人民,沒有誰會良知泯滅到幸災樂禍的地步。海霞之所以滿面春風,純屬職業(yè)習慣,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程序化表情。我認為,這種表情絕非主播淮河洪澇災害時才有的,而是早就訓練有素。要是認為海霞專門和災區(qū)人民過不去,懷揣幸災樂禍之心。故意嘲笑災區(qū)人民,故意面帶微笑,故意不知民生多艱。這倒真是冤枉了海霞,誰不知道海霞的招牌動作就是微笑?事情的悲哀在于,海霞在常年累月的微笑主播中早已將微笑固化,微笑似乎已經(jīng)完全職業(yè)化了,因此當碰到洪澇災害等不該微笑的場合時,她已經(jīng)忘記或者無力扭轉為悲戚的表情,依然微笑著,微笑著……
因此,我們更要追問的是,為什么央視主播要么一個個微笑如斯。要么一個個面部僵硬呢?由此,筆者想到了央視《新聞聯(lián)播》的“換臉”之舉。
去年6月5日,《新聞聯(lián)播》打破了邢質斌、羅京、李瑞英等資深主持人的常規(guī)配合,起用康輝和李梓萌,此舉受到輿論的普遍好評。簡單的換人竟然引來追捧,究其原因是因為公眾對正襟危坐和暮氣沉沉的主播產生視覺疲勞,公眾討厭老邁、保守、固執(zhí)和自負,公眾迫切渴望新鮮血液。遺憾的是,換臉只是驚鴻一瞥,旋即一切重新復原。變革為何如此匆匆結束?具體內幕我們不得而知,但由此可知變革之艱難,也可知央視的水之深,之古井無波。有論者認為《新聞聯(lián)播》的缺陷之一是:古板、單調,遠離觀眾,新聞主播亦然。筆者認為,這副面孔未必是主播們與生俱來的,只是環(huán)境使然,體制使然而已,同樣的道理是,海霞的招牌式微笑不也是后天培養(yǎng)的嗎?須知,在規(guī)定動作嚴格約束下,沒有自我選項,只有循規(guī)蹈矩,無論是表情的豐富還是僵硬,已經(jīng)不是完全屬于本人了,大都是根據(jù)欄目定位的需要,羅京的端正與海霞的笑,正是如此。
當然,人同此心,海霞面對災難時的確應有足夠的哀傷。但是,由上可以看出,海霞本人不能不說也是悲哀的受傷者和受害者。因此,當有人建議海霞道歉時,海霞拒絕作答。在龐大的體制下,海霞早已不屬于她自己,她的言談舉止也不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身后的巨大機器。試想,即便海霞想道教,她敢擅自做主道歉嗎?既如此,我們何必大加撻伐,揪住海霞不放呢?
[選自2007年7月20日《佛山日報》]